最近正值毕业求职季,B站上有一位北大应届博士,很幸运地得到了一所985高校的面试offer。结果在线上面试时犯了一个小失误:因为过于紧张,试讲时忘记了共享自己的ppt。虽然最后录取的结果还没有公布,但是博主本人非常地懊恼与自责,认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这场面试,最终却没能很好地呈现出来。
假如你是这位博主的朋友,你会如何安慰她?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身边的小伙伴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非常希望自己能够说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但在尝试安慰对方时,我们又常常感到自己的安慰苍白又无力,有时甚至显得笨拙且不合时宜。
作为朋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慰他人,帮助他们减轻痛苦,让他们好受一些?
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有效的安慰》一书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克里斯托夫拥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并著有多本心理学畅销书,每本在法国的销量都超过10万册,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在这本《有效的安慰》中,他用心理学家及其个人生活经历的双重视角告诉我们:安慰是一种充满爱意的陪伴,在安慰他人时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时机。
安慰是一种充满爱意的陪伴
有些人觉得自己缺乏安慰别人的能力,当朋友遭遇挫折或身处逆境时,他们不知道说些什么能让对方好受点,仅仅是告诉对方一切都会好起来吗?这似乎起不到一点作用。
在克里斯托夫看来,安慰并非提供解决办法,它的目标是帮助对方减轻痛苦。换句话说,安慰是对内心而非对外在的帮助。尤其是当对方身心极其脆弱的时候,一个微笑、一声鸟鸣、一丝友善和美好都能带给对方带来莫大的慰藉,即便在我们看来这并没有给对方提供任何现实帮助。
当一个人被痛苦所吞噬后,负面情绪会将他包围,也渐渐切断了他与外界的联系,最终退缩到个人痛苦与不幸中。而安慰是一种充满爱意的陪伴,让对方知道他并不孤独,这种陪伴可以帮助对方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在安慰的那一刻,谁都不知道未来的情形会如何发展,但是我们充满爱意的陪伴,可以为对方带来修复创伤的力量。
安慰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在给来访者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很少会在开始的时候就给出建议,即便知道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可以帮助到来访者。因为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明白只有在来访者做好准备,愿意接受帮助后,提供解决方法才是最有效的,不能操之过急。
在文章开头所提的北大博士视频中,博主的男朋友也有出镜,当博主表达在学术报告中没有提供ppt老师们很难听懂时,男朋友安慰博主:老师们一定听懂了,因为最后都问问题了,肯定是听懂了。博主立马反驳,那只是一个常规的流程。男朋友又安慰:功夫在事前,你事前已经认真准备了。博主又立马反驳,我事前准备有什么用,老师们又不知道。总之,能够看出男朋友在努力安慰了,但效果并不理想。
克里斯托夫在书中指出,安慰艺术的一条黄金规则就是不要急于安慰,因为时机不对的安慰有可能会引起对方的抗拒与排斥。
一切安慰都有延迟效应
一切安慰都有延迟效应,即使当时似乎全无效果,安慰也在悄悄地起作用,最后总会带来抚慰的效果。
克里斯托夫认为安慰发挥效用需要时间,他总结了安慰的话语有4个发展阶段:
1)说出来并被听见;
2)经过思考和再思考;
3)被安慰者不再有意识地回想它,但它能继续发挥修复和抚慰的作用;
4)最终,根植于被安慰者的记忆深处,藏在他们的回忆中并成为精神支柱。
当一个人遭遇挫折和打击时,痛苦的情绪让他很难立刻接收来自他人的安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有可能被悲伤和绝望的情绪所湮没,我们的安慰似乎起不到一点作用。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安慰是无效的,因为安慰的本质是减轻他人的痛苦,只要我们的安慰出自我们的真心,对方都能受到鼓舞。
最后的话
克里斯托夫在《有效的安慰》里说,安慰的作用并非修复曾经的破碎,而是帮助人们应对日后的考验和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我们担心自己笨拙的话语无法安慰到他人,但其实我们爱的陪伴就足够减轻他们的痛苦与悲伤。孤独的感觉会加深恐惧和不安,感到不孤独,就足以让人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