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有很深的共鸣。刚毕业没多久在生活严峻的压力之下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可是偏偏大家都在这个年龄段扎堆结婚。
多年都不联系的同学、朋友甚至前同事,突然通知你去参加他们的婚礼,那种感觉,真的很微妙。
很难不让人产生误会,你是真心想让我参加婚礼,还只是想多要份份子钱?
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一两年可能工资也就4k-5k在交个女朋友,在城市生活的青年这点钱真的经不起折腾,更何况有存款呢。
突然发来个信息“我下个月结婚,真希望你能来”真的是摸摸口袋束手无策.....
懵逼的看着信息思考了足足五分钟!这人是谁....
你会发现,随份子已经由原来的表示心意变成了一种金钱负担。连猪肉都涨价到50元/斤,而工资还是老样子。
尤其对于刚毕业不久以及那些在三四线城市低收入者来说,每逢结婚扎堆的月份,连续三四次随份子的情况屡见不鲜。
话说回来,当遇到真正的朋友结婚时要花的多少钱。下面这个表格讲的很贴切也很合理。
▽ 先说说亲朋好友结婚是要给多少钱的标准吧 ▽
△ 我觉得还是相对合理的,建议参考 △
关于结婚份子钱问题,有必要拿出来说两句。
份子钱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不是出于人情世故,而是为了“众筹”办事儿。直到清末,所谓的上流社会对份子钱开始讲究起来,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就有关于因为拿不出份子钱而发愁的描写。
后逐渐流行于民间,那时候有些人家田薄财寡,如遇红白事着实艰难,亲朋故旧便各出一些“份子钱”帮衬着把事办周全也算是一件功德事了。
但懂礼的中国人擅长传承,随即慢慢将份子钱“发扬光大”。
结婚、生子、离婚....等等,名义上是邀你聚会请你吃饭,其实是瞄准了你的份子钱。这里我并不是说每一个结婚的朋友邀请你时都是看中你的份子钱,我相信是不是真心邀请的心里都会很清楚。
中国人懂得感情投资,如果你发现一个几乎不联系的朋友最近突然热情起来,那么不好意思,ta不是要借钱就是要结婚了。如果你借口不去,ta还会“善解人意”地说:你忙就不要硬赶过来,耽误你时间不好,那个…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也都挺方便的呦。
有人调侃说,对于新郎新娘来说,拟定宾客名单,是他们记忆力和联想力最好的时候。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与你架起一座“豆腐渣”质量的友谊之桥,提醒你为这段似有似无的关系充值缴费。
结婚之前要份子钱,要么就是来找冤大头的,要么是真心邀请你过去参加婚礼祝福他们,这个也是因人而异。所以,如果你觉得以后能相处到一块去就随,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多深的交集就可以不随。
我挺同意这个说法的。
礼尚往来,传递情谊,本是乐事,也是我们一个淳朴的传统。亲朋好友,锦上添花,无可厚非。
虽说这世上最大的债就是人情债,但当“份子钱”变成了一张自助餐的入场券,当人情消费成为“强迫消费”,所有的关系和情谊还有什么继续下去的意义?
"
所以,在未来彼此毫无交集的情况下彼此尊重,不要在你结婚时,才想起有我这个朋友。在二十来岁的年纪,生活本是不易,你若是我朋友我一定到场,你若与我非亲非故还望思量。毕竟,人情世故的事无法周全所有人。
"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仅做参考
心语
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寥寥无几,
趣味相投也好,臭味相投也罢,
能遇到个能随时陪自己去“疯”的人,
那就一定是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