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人在建立微信收费群,美其名曰,“接触大V,提升自己”。很多人被骗了还不知道,话不多说,我直接揭露其中的骗局吧,请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 收费建群 本质-挣钱
套话1 聆听大师言语,让你快速成长 ,更接近成功(名人效应)
此话利用了大众的明星崇拜心理,和侥幸心理,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人皆想成功”的愿望诱惑群众为此付费。虽然一年免费不到500块钱,可能就一件衣服的价钱,但是人多就是商机,只要有人需要,就有市场。而大多数普通人是盲目从众的。
破解: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的大道理还少吗?好,假设我们真的能与某些大V在一个群里,但人家真的会和你私聊吗?我的回答是-肯定不会。大V是建群的人脉,而非你的人脉。对话是建立在各自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而普通人与大众对话,普通人想要打探大V的日常生活习惯或者请求大V指点生活。而大V根本就不认识你,压根不了解你,如何指点迷津,其次你问的问题如果是朋友就知道了。话说白了,接触大V,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伺心理罢了,从而获得面子上的知足。
友情是建立在彼此资源对等的情况下的,没有人愿意没有条件的满足你的心理需求或者给你提供各种帮助,甚至有人会觉得上来求其答案的人很反感。所以,当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后,那些你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人会主动来找你的。
套话2 你与成功人士只差一个习惯或者一本书(关注转移)
此套话完全是在做销售,以可见和可行性的事物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在潜在付费群众的心理上轻轻的揉一下,引起你的好奇心,从而关注这个点,其实,你在被他人牵着鼻子走。难道看了一本书,养成一个习惯,就真的可以跻身成功者之列吗?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成功跟很多因素有关,大多数人在成功后谈起曾经的经验时,总是会夸大自己曾经受到过的磨难是多么艰难,失败则是责怪客观条件,说白了其实就是-自利归因。
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有标准答案,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喜欢用“只要你如何如何,你就能如何如何”,以乖和听话来评价孩子是不是好孩子。以至于我们在很小时候,就已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没有错的,甚至还在学习。但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完全摒弃了独立思考和辩证的思维。全盘接收,如果你能一直相信也就罢了,但如果直接套用,不仅不能改变你的人生,甚至还起反作用,这就很可怕了。
破解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仍然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原因在哪里?
懒惰是人的本性之一。有些道理,听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中学时代的语文试卷,上面的字都认识,但是题目能做的很漂亮的又有几人。所以,看书和学习如果不能把书里面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经验,那么看了也是白看。
第二 收费挣钱 目的寻找伯乐,增加自身影响力
套路3 迎合群众心理,虚心接受反对意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顾客就是上帝”,你想要什么,告诉我,我给你提供,只要你付费就行。
因为是迎合中国现在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在追求成功的心理,所以无论潜在的付费客户说什么,首先总是先肯定对方的看法,然后提出一点点的补充。反正就是让潜在付费人群高兴,只要消费者高兴,还怕不交钱。
套路4 万能句式:如果你说不好,怎么会有很多人加入呢?
基本上这句话一出我是很难反驳的,到现在为止,这句话仍然让我挺伤脑筋,这句话就是(如果这个东西不好,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争先恐后想要得到;如果这个东西好,怎么到现在都无人问津;如果,这个人不好,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跟在后面;如果这个人好,怎么总是一个人)我真的是醉了,我们通常判断一个事物的标准是:可见的,即能够被量化,并且是实用的。但是事物的本身所存在的意义或者是本质,很少有人关注,而这才是根本,最关键的东西。
破解
因为别人考研,所以你就考研;因为别人找对象,所以你就找对象;因为别人游戏,所以你也游戏;因为别人为内容付费,所以你也就为内容付费。你就这么信任别人?你就这么信任群众?这么喜欢复制别人的人生?
所有的症结在于:缺乏安全感和名与利的捆绑。这个社会尤其崇拜成功人士,可以说今天的“成功人士"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的是名与利捆绑住我们了吗?恐怕不然,淡泊名利的大有人在。
我的话:
好,话说回来,我们普通人与大牛差异到底在哪里?我们是否可以成为大牛?
首先,认知差异。
即知识不对等。同样一本书,或者同样一句话,人家可以看到书上没有的内容,然后产生新的想法,再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答案是缺乏思考。
其次,心智差异。
即格局差异。思维能力与认知的灵活度,如何透过表象深入本质,这是一个长期与不断挣扎不断与自己斗争的过程。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再次,执行力差异。
懂得所有道理,但是不去做,一切都是百搭。执行力是决定一切的基础,这是自控能力和时间管理的综合,这种能力是别人教不来的。执行力源自于自己内心的渴望,以及深度动机。
而上面这些非短时间内或者一两年可以完成的,向上走必然是痛苦的,而成长本来就是痛并快乐着。而阅读是及其个性化的习惯,如果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那还看什么。
内容付费,请大家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