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是阿勒泰的一次绝唱”,总觉得《阿泰勒的角落》的美不是因为它的追忆而深入骨髓,而是阿勒泰本身的美,那是生活本身的美,就像这里的裁缝和杂货店和可爱纯真的孩子,就像是门口的老路和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就像这里来来去去的陌生人以及作者那段纯粹爱情。书中刻画的不仅仅是新疆的异域风情,更多的是在描绘我们内心渴望的一方净土。
这本书或许读来只是平平而起,除了字里行间状如目前的远山、荒漠、无边的空旷,被放大了的细碎生活更令人惊讶和沉迷,好像推开门的一刹那寒风卷着冰雪和强光扑面而来,掀开厚厚的帘子一低头就进了书中那昏暗的裁缝铺子。看作者在里面一针一线地作弄出光彩,尾随她坐在黄河卡车引擎盖上听轰鸣的爱情,黄沙漫野的日子里去拾荒草,风雪夜归时盖上的也被冻僵的被子……这里的每一段景色每一种生活都亲切准确,但亦不能一语说清,这生活究竟包含着什么微言大义,让我们如此眷恋和温暖,只是一读再读,也一再感动。
小说文字朴实而干净,点点滴滴都源自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如书中所言,这里的贫穷和荒凉都变得温暖而又明亮。阿勒泰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可爱极了,即使这里环境恶劣风沙肆虐,即使人们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姑娘们勇敢直率又满足现实,天真高兴地谈论着她们的生活,偶尔追追新进布料的图案就算是一种赶时髦,而在她们深邃的眼眸下是却离心很近的地方。大西北荒凉的戈壁滩和简陋的泥巴红砖房舍奠定了全文的背景,或许这些比不上大城市的摩天大楼,但层层包裹下的心灵却无时无刻不在呐喊着对这种简单纯粹的生活的向往。
对于人人厌恶的风暴,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刮大风的天气才是幸福的啊,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这真的是极度的乐观和豁达啊。风兜起她的裙子,她就顺着风走,世界也往前走,在她看来,色调陈旧却又舒适。在阿勒泰经营着为数不多的裁缝店,它记录了来来往往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高也就有不同的尺寸和不同的衣服,各色各样的人却都有着同样质朴干净又与世无争的心。每个人拿到新衣服时的欣喜,以及衣服被烧好的烙铁烫糊后他们拉下来的苦丧的脸,仿佛给破落飘零的裁缝店增添了许多生气。但即使是破落飘零,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顾客看来,这个店永远是十全十美,应有尽有的。
在书中描述里,这里还有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从南至北行走千里,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有的人见过一次,此生便不会再有联系,有的人在经过几个冬夏后,又在某片牧区,某个暴风雪的晚上相遇,即使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语言也不通,还是会觉得很温暖。这里的孩子们,游戏等同于劳动。他们多是空着手跑来跑去的玩,有的进森林拾柴火玩,有的放羊玩,也有的挑水玩。总之他们的游戏好像和劳动没有什么区别。即使他们总是满脸泥巴,即使他们没有好看的花裙子和精致的布娃娃,但他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和土地给的质朴,活得简单而又快乐。
我想《阿勒泰的角落》对于李娟而言,就像是《呼兰河传》对于萧红、《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三毛的存在,它真实而又贴切地记录了一个对自己意义非凡的地方,那里即使贫瘠荒凉,却总有可爱的事物和风景让人难忘,她真诚而又全心全意的热爱着这个地方。作者在书中写到,“我就喜欢这样的慢悠悠地走啊走,没有人,继续走啊走,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就停下来侧耳仔细听,还是没有声音。我并不觉得寂寞,反倒有悄然盛放的窃喜。”她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在碧绿的山谷走着,望着深厚的草甸,望着浓稠的河流,用鲜活而又真实质朴的文字抒发着自己对这片土地和生命的热爱。她说“自然会平息一切突兀的情感”。所以她与自然结合,就像她的文字那么透彻,就像水草舒展。我们所有人都在通过她的眼睛,看见世界深处角落的秘密,这里和谐而静谧,没有大都市里的车水马龙,只是最原始最天然的美。让我们知道,在世界的深处肌肤里还安放着如此透明干净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