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来小说中就提到过丐帮。
走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乞讨者。甚至当你掏出钱包想要尽一份绵薄之力时,往往还没来得及将钱包放好,下一个乞讨者又出现了,短短几十步,也许能遇到五六个乞讨者。
毕淑敏的《坦然走过乞丐》中讲到:乞丐是一个现象,它把贫穷和孱弱表面化了,瘫软地体现了出来。它把人的哀助赤裸裸地表达着,让他在同情之后,起了帮助的欲望和收获施与的喜悦。
在我所读书的城市有一个广场,可以说那是我无论去哪都必经的广场。走上天桥,拥挤的人流挡不住那些乞讨者,他们或残疾或年老或家中突入意外。看着他们:衣衫褴褛,蓬头跣足。
我不愿意踏入天桥却又无可奈何。
曾经一位广州大学的讲师做过一项专题调查,对135位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乞讨的方式主要分为五种:卖艺式、示残示疾式、示弱式、特殊缘由式、耍赖式。在观察的135名乞讨人员中,卖艺乞讨人员占了24.44%,其中仅19位是健康人。通过展示自己的伤残或疾病来博得行人怜悯与施舍占了被调查总人数的21.48%;通过展示自身的老、弱、妇、幼等人类脆弱的一面来乞讨财务,这类人往往缠着外国人进行乞讨,是较为常见的乞讨方式,占了其中的35.56%;通过种种借口来吸引市民注意以乞讨钱财的占了其中的9.12%;通过各种无赖手段,如拦截车辆、卖花、抱腿进行乞讨的占了5.93%,并在外国人频繁的地段较为常见。
用脚写出漂亮的毛笔字者;家中孩子重病、母亲重病者;钱被偷没有回家的路费者;而你见得最多的一定是身有缺陷者,因为先天或后天,他们的缺陷往往让你觉得可怕并且无法想象。这时,当你看到他们,你一定会惊讶,会感叹,会同情。
那么,接下来的你又会如何选择?是走过还是施舍?
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我一样,曾经看到他们,会弯腰在他们面前的碗里只放入一元或者两元,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利益的驱使,他们变了,我们也变了。
我依旧满心同情,满心悲酸。然而,当我再遇到他们时,我也选择了和大多数人一样,“坦然”走过。我问自己:你麻木了吗?
人们的同情心使乞讨这个“行业”开始变味,越来越多的乞讨人员开始将乞讨当做职业,也出现了一系列诈骗。职业乞讨者靠可怜的外表博得同情,他们收入不菲,薪水超过白领;故意装扮成乞讨者来获得钱财的普通人这种事情比比皆是,甚至,竟然有人丧心病狂的操纵残疾人、买卖儿童妇女,虐待她们以达到乞讨赚钱的目的。
而我所了解的西方国家,美国人通常将乞丐叫做hoho,意思是无业游民、流浪汉。行乞叫做panhandling。pan,是盘子。handing,操作。用盘子来操作,很是形象。在美国,吃绝对不会成问题。美国的食物非常的便宜,只要愿意干活,一天的工钱,最低60多美元,足够吃一个星期了。美国各城市都有许多“食品库”,让穷人领取免费的面包、火腿、花生酱、果酱、饮料、奶粉、蔬菜、水果等。美国对穷人和残疾人有特殊照顾的法规,他们绝对没有儿童乞丐,可以说,美国的乞丐是有“美国特色”的乞丐。
尽管中西方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只能说我们和西方国家制度不同,发展不同等。乞讨者虽然开始以乞讨为职业,也是出于生活的所迫。诈骗例子众多,但是你也听过在汶川地震中,一位乞讨者捐出来自己所攒的所有讨来的零钱的故事不是吗?那样的令人动容。
乞丐的存在,给了处境最糟糕的人一个容身之所,避免了更糟糕的情况发生。他们好像不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却又隐隐的稳定着社会秩序,也许,没有价值正是乞丐的价值所在。
都说,对流浪乞讨人员报以同情心的同时,要多个心眼仔细分辨。
走在风中,我又看到了乞讨者。
我依旧满心同情,满心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