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也没有改变?
大家好,我是墨柔,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相比不阅读的人,为什么阅读的人也看不到改变。
我们直奔主题,问题之一在选书上,市面上的书籍千千万万,选书要有针对性,古典老师把书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养心体,经典体和工具体。
养心体指的是那些心灵慰籍陶冶情操的书,比如小说类、励志类,文学类,像《边城》、《灵活有香气得女子》、《活着》等等。这类书籍多用来陶冶性情,能量不够,需要充电的时候,阅读是非常好的,并不推荐大量阅读,当然,你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作家和不以解决生活困境的人除外。
第二种工具体指的是给我们方法论的书,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教你成为PPT高手》、《如何学会演讲》等等。这些工具类的书籍,阅读时候不要从第一页就开始,阅读之前问自己,我想通过这本书解决哪些问题,然后对应着目录,去固定的章节找答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有些道理其实我们早就懂了,没必要花时间。
第三种,属于经典类书籍,像《原则》、《穷查理宝典》、《清醒思考的策论》等等。很多人都不愿意读经典,觉得枯燥,乏味,可往往经典书籍,才是最值得我们阅读,经典书籍,一本顶十本,找到每个行业的头部作品。
比如《动力心理学》,读一本相当于读了《微习惯》、《掌控力》、《情绪管理》、《潜意识》等等心理学相关的十来本书,一本经典书籍和其他同类型书籍的区别,就好比“大树和支干”的关系,支干通俗易懂,是从经典里抽出来的很多分支,大树因为厚重所以不好啃,也是很多人不愿读的原因,可支干终究没有一棵大树成系统,所以看似不想读的经典反而是最值得读的书。
“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也没有改变”除了在选书上,问题二就是阅读方法不对,阅读最好的方法是“输出”!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我读过的有些书,后面就没印象,对我也没什么帮助,直到有一天,听到古典老师的分享,才知道原因,他说:“知识如何不产生强链接,就不会在你脑袋里!”
我们平时的阅读,都停留在大脑皮层,不消化使用,过几天就会被其他信息占用,结果就是书白读了。
正确的做法是在阅读到“有心动、惊奇发现、或者改变原有认知”的地方停留,停下来思考,思考作者观点和自己观点的不同,你原来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认为的,原来的自己错了吗?错在哪里了?
把思考过程写在书上、word里,或者口头表述出来,这样做虽然很麻烦,也影响你的阅读速度,可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完成从脑子里输入——思考——反刍——输出的闭环。
和原有认知产生碰撞和链接,再填补进脑袋的新知识才会为我们以后所用,这种有效的积累多了,才会让一个人真正成长。
所以读书这个事情,真的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别人推荐的书单,或者说对别人有启发的点,不一定对你也有启发,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或者说“内功”是不一样深厚的,我一个小白跟大佬要书单,结果就是书买回来,读几页就放弃了,这就是别人嘴里再好的东西,我吃不下去,身体消化不起,就和我没关系,大家的经历不一样、知识空缺不一样,共鸣点也不可能一样。
所以在挑好书阅读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输出,一本书里面有三五个点我们个人能真正吸收,就非常好了。
最后,总结一下文章的要点和其他补充点:
①少读虚构类、文学类、非记实类书籍,多读提供方法论的工具书和经典书籍
②学会带着问题,搜索引擎的方式读工具书
③不要在别人的安利下买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书
④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要追求读书的量
⑤阅读要结合亲身经历,跟自己产生强链接
如果书籍不为自己所用,也是信息,本质上和社会新闻没有区别,也不是知识。
希望我们不再追求阅读的量,而在乎它的“质”,阅读上有方法,不盲目。
——【完】——
感谢大家花时间的阅读!
我是墨柔,
一个爱生活的乐观族,
一个情绪稳定的行动派,
一个终身学习者;
只分享自己认可和做到的事,感谢通过文字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