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后,人间四月天,食话笔耕慢,舌尖又笔尖。
小忙几日,心心念念的文字还是没能及时更。新的一月,继续起航,今天说啥呢-豆瓣酱,反复酝酿几日,总觉得单薄,道不尽川菜之魂的厚重与磅礴。
说到豆瓣酱,就一定得先讲郫县,很久以来,郫县在记忆里就是豆瓣,对于银郫县的渊源,一直不明了,直到后来家搬到了郫县。
三千多年前,在成都平原就屹立着一个可与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蜀王国。古蜀王国的第四朝首领望帝杜宇以“郫”为都邑,也就是现在以郫县为中心的地区。 那时,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古蜀王国,北及陕南,南达云贵可谓 疆域辽阔,山川秀丽,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天府之国富饶形态,已在按季耕种,春播秋收,圈养畜禽,养蚕织衣中渐渐形成,极大促进了农耕文化和群体社会的发展。
作为古蜀国王都,古蜀文化溯源地,郫县的独特,除去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江堰首灌之区,从郫县豆瓣到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从川菜博物馆到川菜产业体验园,“吃在中国,味在四川,魂在郫县”可谓实至名归。
东汉徐慎的《说文解字》:“郫,蜀县也,从邑,卑声”。
豆瓣的创制和传承很是传奇,据郫县县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汀州永定县孝感乡陈氏一大家人,日晒雨淋,扶老携幼艰难的走在移民入川的路上(湖广填四川)。随身携带的胡豆(蚕豆)因遇连日阴雨而生霉,不舍得丢弃,便放在田坎上凉晒风干后就者着辣椒,食盐填肚充饥。却发现这样吃起来,竟然鲜香爽口,回味绵长。这种方法得以保留,便成就了后来的郫县豆瓣。
三百多年来,郫县豆瓣已深深的融入了川人的生活。作为川菜独有的调味料,在川菜风味体系尤其家常风味的菜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家庭做豆瓣酱已经变成的一种习俗,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添加的配料也有些不一样,但基本都会是发酵的胡豆瓣加辣椒,盐入瓦罐长时间不断的翻、晒、露,从三五月到三五年,时间越长,酱味越浓郁回味越绵长。豆瓣的原材料也很考究,红辣椒要用二荆条,尤其牧马山的二荆条首选,胡豆采用本地的“二流板”青皮干白胡豆,盐只用自贡的井盐。精挑细选精制而成的郫县豆瓣,是川菜麻辣,鱼香,怪味,酸辣,家常等味型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关于豆瓣的选择及品牌,后面会在具体的菜品中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言。
郫县豆瓣的代表菜品:
郫县豆瓣的使用不用拘泥,可做蘸料(配合拍破的大蒜,风味尤佳),可凉菜(剁细,煵熟煵香,油现红亮),炒菜(豆瓣偏咸,尝味后再决定是否加盐),烧菜(剁细,炒香,再加汤),蒸菜(菜油煵酥香);还可以做汤菜(剁细,炒香,去渣),现在更是融合进西餐菜肴。郫县豆瓣虽然是主要辣味调料,但在烹饪中还起到去腥除腻,提鲜增香,增色补咸,刺激食欲的作用。
适口者珍,随心做出自己喜欢的,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