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以前,我们评价某个人是否优秀总是通过很多的外部表现,例如,他懂得多少知识,他会多少项技能,他情商高不高,诸如此类。在接触过比自己厉害的人之后,我们常常陷入自卑,自己会的东西,或者说拿的出手的东西,没有多少,甚至说,没有。
于是我们可能很着急,开始着手各种技能的学习:摄影、绘画、乐器、写作等等。然后定下几个月内搞定某项技能的目标,再发愤图强。这种目标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速成法。一个月速成减肥,两个月速成摄影,三个月速成绘画,大抵如此。
我从前很追求速成,跟很多人一样,急切地想要提升自己,在短短的一个假期内就想脱胎换骨,活得和以前不一样,一个月瘦成闪电的梦并没少做。凡事追求效率,学习绘画不愿意从理清透视、画线条开始,一上来就想画静物、画风景、画人物。减肥不愿意从热身开始,每天增加运动量,一上来就想跑几公里,一天幻想瘦几斤。
我们这种病,叫做不愿意扎根。有句话叫做,不是没有成长,只是在扎根。我老早就已经收藏过这句话了,但是年轻力盛,急功近利,什么都等不及。
等不及给自己成长的时间。我们总是觉得来不及了,好像今天就得长大,明天就得立业,后天就得成家。我们迫切想要成为脑海里幻想的那个人,迫切地说成长的速度要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但是我们也才20多岁啊,为何要一夜老去,历尽沧桑?
我是到大三才知道什么叫做潜在的距离的。潜在的距离是你忽略的、无形之中造成的巨大差距。外部的距离是我们肉眼都看得见的,比如一个人他懂什么,而我不懂,这是外部的距离。而潜在的距离是你无法察觉的,是一种观念的差距。
我很相信一个见过世面的人和未见过世面的人的潜在差距,我这里不存在对这两类人的褒贬,只是客观的陈述。他们的差距就差在观念,后一类人见的世界小,容易自满,放弃追求,也可能观念陈旧,固守自封。举个例子,我见过不少人对于孩子接受兴趣培训的观点就是:这是给孩子的一种沉重负担。他们看来,孩子的天性就是该玩儿的,随着性子玩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这一个观点成为一种成见,用来抨击给孩子报兴趣班的父母。是谁说参加兴趣班的孩子就一定不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带来卓越的成就感,爱好众多,兴趣广泛,视野开拓的孩子就一定是被剥夺玩耍的权利,在角落闷闷不乐的那种吗?这样的观念显然太可怕了。从小开始优秀,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至少她不用等到20多岁才来培养自己的兴趣。
观念上的差距才是造成一个人最大差距的原因,从消费观念上来看也可以这么解释。一个追求质感和一个追求爆款的人显然在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一个享受旅行过程感受人文气息的人和一个旅行为了发定位晒自拍的人也是显然不同的。目的决定了境界。
所以,速成的目的,决定了速成的境界。就是没有办法生根。境界高的人往往不在乎速成,他们只做自己乐意做的事,无所谓输赢。而境界较低的人往往为了能在朋友圈晒一张图,就逼自己一日变优秀。现在我更愿意抱着一种淡然的心态去接受正在摸索的自己,不去想我哪天能够瘦成闪电,不去想哪天能够把技能修炼得精到,我只管每天浇一点水,让自己扎根,收获不是没有,只是还看不见。
没有那么多的一夜暴富一夜成材,对自己的成长得多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