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总有种感觉,生命是一场逃不掉的宿命,在人生的紧要关头,众目睽睽之下,尴尬地显出华丽袍子下的虱子。
昨天,我的比赛终于结束,心情却不轻松。虽然,我这边结束,那边一些老师就上来送来赞许,请我合影,甚至有一个老教师更是拿着笔记本专门找到我,让我给他签名。我心里却知道,这不是我想上出的那个效果。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小学、中学、高中都选的一篇文章,而且还是一篇他们已经上过的课程,如何去上课?这考验了我的课堂操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切题,应该没问题,文章有两个秋天,我提到两次来宣城,比较贴切,说到上次来宣城立下了彼岸花,这次将记住学生的精彩表现。是为了鼓励学生上课好好表现。可惜,学生的激情却没有被我调动起来。
接着是听写,检查学习效果。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听写了四个词语,这四个词语就是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瘫痪、憔悴、诀别、烂漫”,这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学生居然只写出了一个词语!考验我课堂调控能力的时刻到了,而我交出了让我抱憾终身的答案:我让学生下去了,虽然,我鼓励了他。其实,我应该让下面的一个学生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这些词语怎么写,这样就一箭双雕了,既达到了检测学生的效果,又引入了下一个环节,还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而因为学生没有写出来,结果打乱了我的计划:我可是本来要用这四个词语来完成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的。可惜,因为这四个字不在黑板上,我忘记了我听写字词的目的,没有让学生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和文章内容有关的一段话,而是要进入“两个秋天”那个环节,问题提出后,我又想起了这回事,于是又折回来,让学生把这四个词语贯穿起来,叙述文章的内容。又不曾想到的是,这学生居然不能把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概括,他用词不当,他说是“母亲邀请我去看花。此时应该鼓励学生,而我呢,虽然鼓励了学生能概括全文,但是存在一定的瑕疵,引导了学生使用词语。我提出了要求:表达要准确。目的虽然是对的,但是此举却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于是,下面回答问题时,学生就犹豫不决了,他们不可能提供全面的答案而担心在大家面前丢脸,于是,课堂气氛,逐渐沉闷起来。就出现了我力求避免却避免不掉的问题:不要找同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超过三次。
在环节的处理上,两个秋天,一个是我和母亲,一个是我和妹妹。母亲的爱渗透在哪里,是要让学生来发现的,这个环节也是教学的重点。在这环节,我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了解母亲对瘫痪的我,对前途充满绝望的我的关爱和引导:动作,语言,神态,从而理解她只考虑我,而唯独没有考虑到她自己的那种无私的爱。这一点。我做了,但是,还没有做到位。最后呢,对于我和妹妹的环节,我应该引导学生朗读关于菊花的绚烂的描写句子,再去关注句号。这样会更能了解到母亲对我的影响。
课堂教学没有完美,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所缺憾,在崎岖中用心探索,能发现不少奇趣。我知道我的课堂问题还很多,但是,一路前行,仔细反思,也有意想不到的快乐,在反思中,我的心慢慢沉静下来,从惶恐的半空慢慢回归到大地上。
一路前行,我发现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知道别人优秀的背后,总付出了我意想不到的努力和心思。一路前行,我深深知道,独行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感谢有那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批评和指正,让我日渐日新,不断充实。
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