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了这么两句话,其实去掉“最大”这两个字的争议,还是蛮有道理的。
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很多浪费、损耗、损失,这些成本的发生通常是由企业的不精益思维和行为造成的。比如,战略聚焦原则的不坚持造成的决策错误,“差不多”先生们的粗放管理和行为方式等等…
在与企业的接触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体会,特别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公司。
有一家公司,在发展头几年,抓住了机会,依靠老板的胆识和勤奋,很快做到了亿元营业额。这一阶段老板就是业务员,老板就是销售部。随着规模扩大,老板已经没办法管理到全部客户,公司也要做大,招了几个业务员,客户资源、激励都给到了。但没多久问题来了,客户的各种抱怨打到了老板的手机上。老板跟我说,后来他反思,他原来以为我就是这样一步步磨练出来的,没想到放手太大、太快,没有把客户开发、维护的方法、经验传授给他们就让他们上战场拼刺刀去了。还有一点,公司也没有理出业务流程、销售流程,没有成文的东西让大家去执行。
我们都知道创业公司缺钱,有这么一家创业公司,招了一个财务,刚开始做做账还行。后来要做精细化成本核算了,发现问题出现了,成本分摊有点手忙脚乱,Excel也不熟练……这样的工作效率和效能显然跟不上公司的要求。所以,对创业公司来说,即使缺钱也要用缺钱的方式招到有能力的人,而且这个能力要比现阶段的能力要求超出一截。因为创业公司变化更大、发展更快,当你很快就发现找来的人跟不上的时候,这种沉没成本带来的掣肘后悔都来不及,忙死的也是自己!
看到一个故事,硅谷一家科技创业公司有一个技术难题搞了几个月没有解决,后来把这个问题作为考题来面试一个google工程师,人家在白板上分分钟给解决了……留下的是一群蒙逼了攻城狮……
所以,还是那句神评:节省成本的方式就是花大价钱雇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