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生活中是否常有这样的画面发生:
孩子:爸爸/妈妈回来啦!(孩子开心地问到)
父母:回来了!做作业了嘛?
孩子:做了!
父母:做完了嘛?
孩子:做完了!
父母:做得怎么样?
孩子:(先是一愣,其实不太明白大人这个问题的目的)还可以! 挺好的!
父母:拿过来让我看看吧。
孩子:哦。。。。。
父母:怎么搞得,这种题怎么又错了?
孩子:我。。。
父母:你、你、你、你什么?能不能认真点儿,仔细地检查一下作业,把题做对就那么难嘛?你这样马马虎虎能做好什么事情?
孩子:(很不情愿地做回到桌前,修改错误。)
父母:你看看你那个样子,做错了你还有理了?
孩子:(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眼泪/开始生气)别说了,我不是在改嘛?
父母:你做错了,还不能说了?。。。。。。
孩子:(家长喋喋不休,孩子大哭/生气闹情绪不再做作业)
事情愈演愈烈,大家吃了一顿很不开心的晚餐。但是这样的画面隔一段时间就会时不时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尤其是考试前或考试后。
这样的对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看起来父母没有说任何骂人的话,但是孩子怎么就有了那样强烈的情绪反应呢?
父母:怎么搞得,这种题怎么又错了?(问题:责备)
孩子:我。。。
父母:你、你、你、你什么?(问题:1、不允许孩子申辩)能不能认真点儿,仔细地检查一下作业,做对就那么难嘛?(2、认定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你这样马马虎虎能做好什么事情?( 3、评价孩子因马虎而一无是处)
孩子:(很不情愿地做回到桌前,修改错误。)
父母:你看看你那个样子,做错了你还有理了?(问题:没意识到自己的恼火已经发展到羞辱孩子的程度)
孩子:(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眼泪/开始生气)别说了,我不是在改嘛?
父母:你做错了,还不能说了?。。。。。。(问题:犯错的人,无权申辩。‘认知错误’)
孩子:(家长喋喋不休,孩子大哭/生气闹情绪不再做作业)
如果此时,由于父母自己的情绪也冲突到极点,而采用打骂的惩罚行为,那对孩子的影响更是难以挽回的。
打骂不仅仅会带来生理创伤,而且也会带来很多心理影响。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如:躯体不适、遗弃感、恐惧感、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强、暴力性、说谎行为、以及仇恨心理等。
作为一种惩罚方式,打骂孩子只能将错误行为变成“地下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装作很听话,再背后行事。因此,打骂孩子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效果。
暴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等带来的“身体暴力”,很容易视觉化。另一类是羞辱、冷漠、忽视、沉默、和他人比较、嘲讽等精神伤害的“隐蔽性暴力”。而后者的伤害性虽然不能“一眼就看出来”,但危害性更大。长时间处于“隐蔽性暴力”中,会激怒受害者,并可能使其做出暴力的反抗。这样的例子在新闻媒体中屡见不鲜。
婴幼儿社交互动试验(视频,点击查看)
视频中妈妈的冷漠、忽视和沉默,让婴儿感到不安,甚至带来很大的心里压力,孩子会完全的陷入一种负面的情绪里。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也一样会对外界的反应是迟钝和冷漠的,甚至会表现的很冷血。许多影视作品里的冷血杀手不乏出生和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冷漠、忽视和沉默隔离的不是你心里的感受,隔离的是一个人能正常感知七情六欲的能力。
别人家的孩子
当你在用“别人家的孩子”作参考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意识到我们到底在比较什么?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在所著的《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诙谐地剖析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自我管理,“进行比较”都是在不断营造如何用别人的优势摧毁自己自尊的氛围,这样的环境里,无论如何不可能培养出发愤图强、出人头地的个体,即便有特例,也是带着愤怒希望用“优秀的结果”获取父母的关爱,当因无法做“常胜将军”而希望落空时,孩子的自尊便当然无存,甚至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行为。成龙私生女的成长经历便是最好的例子。
语言的羞辱和嘲讽,马加爵的案例已经被太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作为典型的案例来提请人们意识到:语言暴力带来的杀伤力。如果人长期处于语言暴力环境里,如:被父母讽刺挖苦、被老师不恰当的语言批评、被同学孤立、被有攻击性或贬义性的起外号、被父母频繁的认定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品格问题、被人拿外貌或缺陷进行取笑、被父母或其他人完美化、被父母忽略、被父母过分关注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在人格自尊度的建立过程中,带来伤害性的影响。
打骂真得管用吗?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不打不成器”,教育孩子时,一旦犯错,打骂是非常常用的惩罚手段。哈佛医学院儿童心理学家及麻省总医院儿科专家:罗斯*格林博士研究发现:奖励与惩罚措施无法培养孩子发展出执行技能、语言处理技能、情绪管理技能、认知灵活性技能以及社交技能。也就是说你无法通过在墙上贴小红花或罚站的方式培养出前面所列的各项技能。罗斯*格林博士专注研究暴脾气的孩子30多年,非常推荐在情绪爆发前,使用“积极合作式问题解决法(SPCP)”。
一般家长常用的会有
方案A:强制型解决方案,即如果孩子未能满足父母的期望,父母便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方案C:放弃型解决方案,即暂时或永久性地全盘放弃对孩子的某种期望。
而方案B:积极合作式解决方案,即针对导致孩子(以及你自己)采取非适应性行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用双方满意的办法解决。
方案B包括3个执行步骤。
步骤一:将心比心。
步骤二:界定问题所在。
步骤三:邀请
以前面的对话为例:
父母:怎么同样的题又错了?
孩子:我是会的,就是当时。。。,所以写错了。
父母:你的意思是:做错了,你也挺遗憾的?(将心比心)注:注意自己表达的语气,不是用反问的方式指责孩子。而是你确实能明白孩子遗憾的心理。
孩子: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错?
父母:我能说说我觉得有可能的问题嘛?(界定问题所在)
孩子:好啊。
父母:读题和看题不仔细,容易出错,或者是上课时没有完全听懂,容易错。(界定问题所在)
孩子:是读题不仔细。
父母:那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邀请)
孩子:想不出来。
父母:我觉得你可以的,上次。。。方法就是你想出来的。你好好开动脑筋。(继续邀请)
孩子:我可以多读两遍,还可以用铅笔把重点词划出来,这个方法以前老师教过。
多多练习这个方法不仅能帮助孩子,也可以在父母情绪激动的时候,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解决分歧和协调不同意见的能力要比盲目服从权威的能力重要得多。
如何教养孩子,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和方法,但回归孩子的本性,就是爱。爱是教养孩子的基础,也是稳固家庭的力量。盖瑞*查普曼博士发现,人们在表达与接受爱时,基本上有五种爱的表达方式: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教给你他需要什么方式。如果在和孩子发生冲突后,最终孩子总会说:妈妈/爸爸,能抱我一下嘛?这样的孩子大多属于用身体接触表达爱。这个时候,无论你是否还在生气,都请给孩子一个真诚的拥抱,孩子获得了父母的认同,自尊度、自信心都会慢慢的越来越有力量。
放下比较,就事论事,控制情绪,理解性地教养孩子,他们也会慢慢地成长为你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
生活和职业永远无法一分为二,那就让我们把生活和职业融合成你想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