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背后有一套讨好的模式,其特点有:
1、害怕别人不开心,下意识地做些别人可能会喜欢和开心的事,看到别人开心了会有种心安。
2、怕给别人添麻烦。能自己做的事,通常不去麻烦别人,即使自己做更费力。
3、在乎别人的眼光,经常愿意为了顾全大局,而委屈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特别拧巴。
4、特别害怕别人的否定、指责、情绪、攻击,容易感觉到受伤和委屈。
5、害怕冲突。当跟别人有意见差异的时候,宁愿自我牺牲,也不怎么能去争取。
6、不擅长拒绝。拒绝别人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是个罪人,开不了口。
7、不擅长提要求,不知道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讨好最常有的情绪其实是委屈,委屈累积久了,就会易怒。而愤怒出来又会产生冲突,然后又想尽办法把情绪反应调到睡眠状态,维护表面的平和。
……
讨好的本质是:别人比我重要,我只有让别人舒服,我才是安全的,被爱的。
讨好的内核,跟外在形式无关。与内在的恐慌、害怕、担心相连,是无法直面痛苦的背后的动机。
“乖”孩子就这样形成了。
当别人不开心、失望,或者是说拒绝后的冲突,不被理解,真的那么可怕吗?
是的。
几个原因:
潜意识会放大别人的不开心的威胁力。
这是早年就感受到的,爸爸或妈妈不开心、吵架的时候,我就是会遭殃,我要讨好最能胡闹的妈妈,平息了她的情绪,家里就会安宁。当时的反应形成条件反射,每当遇到别人不开心、失望的时候,本能性的恐惧。因为太需要安全了。
讨好其实就是我要为妈妈的不开心负责。
妈妈不开心、失望的时候,的确在心理上会有恐惧。虽然这段关系不会断裂,但那一刻我的心已经远离了她。内心深处是无法承受关系变远,如果是那样与孤儿无区别。因为太需要爱了。
讨好其实就是我要为父母关系的稳固负责。
我太害怕父母关系的破裂,因此我要通过讨好的方式来拯救家庭,以获得安全和爱。
这就是做个“乖”孩子就能拯救家庭的认知,这个本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
现在虽然长大了,但过去使用的这些防御机制就是应对痛苦的,痛苦并没有真正被消化掉,它还在那里。所以我们无法感受到的,也无法疗愈。
要到达另一面,我们必须从中间穿过。只有让那个内在的孩子安全地体验各种情绪,悲伤,恐惧,孤独,愤怒,羞耻,担忧,无望,绝望……这时,真正的疗愈才会开始。
不必在意识里给自己贴个“乖”的标签,来嫌弃自己。你长大了,你安全了,别人可以为自己的不开心负责了,不需要你再负责了。你也不是那个一定需要别人喜欢你才能活下来的小孩了,你可以承受没人爱后的孤独,你有能力大胆的承认自己的需求,
我很需要你爱我。
我很怕你不喜欢我。
我就是那个从出生开始就感受到不被喜欢怕被惩罚怕被抛弃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