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终于写了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
但这不是重点。
你知道这两千多字,花了我多少时间吗?
一整天!
哦漏!我难道不应该早就知道这一天自己都会干些什么吗。
早上9点,我就已经坐在图书馆里,并且在电脑上打出了标题和标题下面的第一句话。
接着,我起身去走廊打了杯开水,顺便上了个小号。
回到电脑前,我继续打了几个字,感觉自己写出来的是堆狗屎,很有必要膜拜一下前辈的作品。
于是我很认真地在网上看了两篇某某大咖的热门文章。
然后我看了一部最新电影的预告。
然后再看了一集美剧。
看剧的同时,我顺便下了几首最新的歌曲。
然后看了一档目前很火的综艺节目……
然后是娱乐新闻……
然后是……
所以,我觉得自己有网路迷失症这件事,你觉得我会告诉你们吗。
这种事发生,又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伴随了我大半辈子好吗。
我也是受害者啊。
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但是现在,我知道这一切并不是我的错。
1、
就像《分心不是我的错》这本书里说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是注意力缺失症患者。
如果说大脑是座迷人的思维花园,分心就是一丛特殊的花朵。这种花,所有的优点和长处往往都隐藏在缺点和问题之下。
什么是注意力缺失症?
好动、冲动、容易发怒、健忘、不听话、做白日梦、爱惹麻烦、神经质、偏激、孤癖、阅读障碍、行为怪异……一般的称呼是笨蛋,高级一点的是神经病。
但是,注意力缺失不一定表现得多动、狂躁,有些很安静的小孩也是,不一定多动,只是不能专心。
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话题。
关于学校窗户与分心之间的关系。
有人觉得教室的窗户简直就是魔鬼的杰作,专门引诱坏学生。因为好学生不看窗外,坏学生则一天到晚看着窗外的蓝天做着白日梦。
尼玛这活脱脱说的就是我小时候啊。
从小到大,我就是个很听话很安静的孩子,但是上课从来不专心,老是看着窗外,或者对着课本胡思乱想。
不止是父母,连老师也没有发现这种异常。只有我自己知道,课堂上的我看上去很专注,其实是很认真地沉浸在幻想中。
比如,我就经常会幻想窗外的大树上有人飞来飞去,耳朵里还自带噼噼啪啪的音效(那时候流行武侠电视嘛),树叶之间还会说些抱怨运气不好的废话。
因为上课经常开小差,导致除了语文外(我即使不听课也能考高分),所有的科目成绩一塌糊涂。
这是我直到现在一想起来还会特别内疚、自责的事情。
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这是一种病啊!
尼玛这感觉更不好了。
是病就得治疗啊。所以,书中郑重提出:
1.别把分心看成人格的一部分,顺其自然的态度是不对的。
因为有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长大后,三分之一的人可以不治自愈,另外三分之二的人长大后也不会变好。
2.有分心的人通常很聪明,他们活力充沛、直觉强、创造力强,但无法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持续专心。他们不断地经历着失败、被误解以及其他情绪上的打击,所以他们往往自尊心低落。
在学校里,两三个注意力缺失症的儿童就可以把快乐的教室变成战场,把善良的好老师折磨得疲惫不堪。同时,他们也让人感觉笨、愚蠢、不开窍。
3.分心不只会伤害分心者的学习和工作,也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造成困扰。
如果孩子有注意力缺失症,他们的家长会充满愤怒及感到受挫,而这个孩子会成为所有家庭问题的代罪羔羊。
而且,注意力缺失症患者不太会注意别人的细微表情或暗示,他们也许看起来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敌意,其实他们只是弄不清楚状况而已。
如果是成年人,这些表现在职场上看起来很不礼貌。比如会不打招呼就突然离开会议、不回电话、不自觉地得罪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无聊感觉、讲到一半突然改变话题……你以为这些人自负又骄傲,其实他们只是缺乏与人相处的技巧而已。
2、
你说自己是注意力缺失症,你就是?
分不分心,自己说了不算。谁是正常人,谁是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这个分界线是人为制定的,有可参考的标准。
一、儿童注意力缺失症诊断标准
以下现象至少具备8项,并持续半年以上:
1.手脚一直动个不停或在椅子上动来动去。
2.被要求坐好时坐不住。
3.容易因为外界刺激分心。
4.玩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
5.别人还没问完问题,他就冲口说出答案。
6.很难遵照别人的指示做事。
7.玩游戏或做事时很难保持专注。
8.经常由一件未完成的事换为另一件事。
9.无法安静玩耍。
10.话不多。
11.经常打断别人的话。
12.别人对他说话时经常显得心不在焉。
13.经常掉东西。
14.经常作出危险动作而不考虑后果。
二、成年人注意力缺失症诊断标准
长期以来,下列项目至少有15项符合自身情况:
1.不论成就大小,觉得自己尚未发挥潜力(此项为成人求助的主因,以客观标准来看,即使这个人可能已经取得成就,觉得自己仍然迷失在生活的迷宫里)。
2.很难有组织性。
3.长期拖延,很难开始做一件事。
4.同时做很多件事,很难有始有终。
5.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考虑时机或场合是否合宜。
6.经常追求刺激。
7.不能忍受无聊。
8.容易分心,无法专注,话说到一半或者书读到一半就会发呆或跑神,但是又能够在某些时候比一般人更专注。
9.往往具有创造力,直觉强,非常聪明。
10.很难遵照规定做事。
11.没耐性,很难忍受挫折。
12.言行冲动,比如乱花钱、改变计划、开始新事业。
13.容易担心,没事也会自己找事情担心,但是又不会去注意真正的危险。
14.不安全感。
15.情绪不稳,尤其是和人或事分离时。
16.身心静不下来。
17.有成瘾倾向。
18.长期自我形象困扰。
19.自我观察不正确。
20.家族中有其他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抑郁症、躁郁症以及有酗酒吸毒的行为,或是其他情绪或冲动型患者。
成人的诊断其实还另有一套标准,只列出了主要症状,被称之为“犹他标准”(提出人为犹他州立大学教授):
1.个案童年具有多动型注意力缺失症症状,并至少具有一项下列症状:在学校有行为问题、冲动、容易兴奋、发脾气。
2.成年时期有长期的注意力问题和多动现象,至少具有两项下列症状:情绪波动、易发脾气、无法忍受压力、缺乏组织、冲动。
另外,还可以做自我诊断,书中列举了100个心理测验问题,如果答“是”的答案越多,越可能患有注意力缺失症。
3、
正如书中强调的,注意力缺失症仍然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定义,必须用各种症状来形容。
当我们强调某一部分时,就会忽略其它部分。比如强调分心,就会忽略大部分患者有时能够很专心的事实。或者如果我们强调多动的部分,我们就会忽略许多安静、做白日梦的患者。
以前的诊断只把注意力缺失症分成多动和不多动两种,或是分成儿童和成人两种。但根据临床经验,书中还是列举了一些容易在成人年身上发生的症状:
1.非多动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2.焦虑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3.忧郁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4.学习异常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5.躁动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6.物质滥用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7.创造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8.冒险型的注意力缺失症。
9.有精神分裂现象的注意力缺失症。
10.具有边缘型人格物质的注意力缺失症。
11.品行疾患或对立性疾患(儿童)或反社会人格物质(成年)的注意力缺失症(又称为有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力缺失症)。
12.有强迫症的注意力缺失症。
13.假性注意力缺失症。
这里特别强调假性注意力缺失症。它其实根本不是注意力缺失症,只是和注意力缺失症有关,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引起的。比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嘈杂的四周、凡事尝试即止、做事喜欢走捷径、只注重眼前、不信任权威等。
在生活脚步很快,竞争激烈的都市,现代人被各种信息弄得无法专注,觉得责任太多,时间太少,永远在忙碌、慢不下来。这些只是文化现象,不是注意力缺失症。如果不能分辨这些,就会觉得每个人都有注意力缺失症。
注意力缺失症应该在童年就被发现并治疗。一旦成人,没人会为属下的低能做相关的注意力缺失症测试。而且注意力缺失症是有遗传性,孩子有,家长可能也有。即使有些并未造成障碍的轻微症状,容易分心、冲动、情绪不稳等性格,仍然会让成人感觉沮丧。
如何帮助注意力缺失症儿童建立生活中的结构和组织?书中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1.写下问题是什么。把问题一项一项写清楚。
2.针对每个问题想一个可行的对策。
3.利用实际可见的提醒,比如清单、时刻表或闹钟。
4.使用奖品。
5.经常给他互动的回馈。
6.可能的状况下,尽量让他自己负责自己。
7.尽量给他夸奖和鼓励。
8.考虑请一个家教。
9.提供有效的工具。
10.永远记住:不要和他斗,要好好商量。
注意力缺失症并没有引起大范围的关注,所以书中的案例大部分都是深受困扰却不知道病因的成人。这些人有的总是不停地换工作,有的一天到晚做白日梦,有的随时随地都在焦虑,有的喜欢寻求刺激,有的像是长不大的孩子。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是个计划狂魔,三天两头就制定计划想改变自己的人生,但只要计划一完成,我的激情也就过去了,一如既往地在网上浪费时光。
因为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病,我们这些人一直在跟这些缺点苦苦斗争了大半辈子。所以,书中也开出改善分心的药方:
1.诊断:第一步是诊断确定。治疗始于诊断。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排除所有其他的可能原因,患者才能配合治疗。
2.教育:阅读相关书籍,和专家谈一谈,和患者谈一谈,对症状了解越多,越知道如何避开问题、改变现状。
3.建立结构:结构指的是外在的有形的限制,例如清单、每日计划、记事本等等可以让人觉得能够掌控的东西。
4.训练或心理治疗:患者需要一个教练或导师打气、指导、提醒,告诉他一切都在上轨道。
5.药物:虽然正确的药物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能提供极大的改善,重要的是安全。
拖延症、懒癌、暴脾气、躁郁症……艾玛,感觉注意力缺失症也是个筐啊,什么都能往里装。
但请从今天起,再也不要责备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