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在这封奏书里,张仪详细分析了秦魏两国的战略态势,然后指出:公孙衍在战胜魏军后不是继续进攻,乘胜追击扩大效果,而是收缩战线,并且把主力转向西方的夷狄,这动作非常愚蠢并且非常可疑。西方的夷狄很明显是疥癣之疾,东方的魏国才是心腹大患,只占据河西而没有稳固成果,应该是身为魏人的公孙衍私下放了魏国一马,已经有人议论公孙衍收到了魏国的重金贿赂,心存故国且见财起意,请大王明鉴并调查。
秦惠文王读罢大惊,虽然公孙衍是魏人,可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但是张仪奏书里严谨的分析和判断足以让他对公孙衍的信任产生了动摇,于是,他命令对公孙衍展开调查。
调查很快有了结果,找到了公孙衍私通魏国的铁证。证据这样容易找到当然是魏国方面故意透露的,公孙衍和魏国有私下交易的信息也是魏国人故意放出的风声,这是魏惠王用的离间计。
秦惠文王想不到自己的商鞅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做法还算仁义,毕竟公孙衍有功于秦国,结果是公孙衍被解除一切职务,礼送出秦国。
从青云之上直跌落地上的公孙衍不恨秦惠文王,不恨魏襄王,却深深恨上了进谗言的张仪,他认为是张仪毁了他的锦绣前程,被押送回魏国的公孙衍暗暗发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报复张仪。
公元前328年,张仪被秦惠文王单独召入宫中,君臣之间展开了一场两千多年前的隆中对。
秦惠文王很诚恳地请教张仪,怎样使秦国成为霸主。
张仪认为:目前秦国的国力已经不弱于任何一个中原大国,但是河西之战已经暴露了实力,如果成为中原诸侯共同的目标,会十分危险;魏国长期处在中原霸主的地位,虽然近年来接连遭受打击,国力日渐衰落,但是依然有着很雄厚的实际基础,如果秦国长期处在与魏国的缠斗中,不但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更有可能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觊觎。
秦惠文王惊问:那怎么办?
张仪道:秦国应该做的是稳定住已经占据的河西之地,设法与魏国谋求和解,魏国一旦倒向秦国,韩国势必无法独善其身,也会很快亲秦,这样,秦、魏、韩三家以东西横向结成一个军事同盟,秦国做领导,就可以应对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这种联盟方式叫做连横。
张仪成竹在胸,侃侃而谈,秦惠文王眼睛越来越亮,急忙催促张仪继续。
张仪又道:长远地看,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已经丧失了再图霸业的机会,韩国更是弱小,赵国燕国国土贫瘠,能与秦国一较长短的只有齐国和楚国。齐国有渔盐之利,国家富庶,楚国幅员广阔,兵多粮足,所以,秦国真正的敌人是这两个国家,一定千方百计削弱它们,更不能让他们合作来对付秦国,必要时可以联合魏国攻齐,联合韩国攻楚,这就是连横政策的妙处,如此大业可成,霸业可期矣!
秦惠文王听的心花怒放,这才是寡人的商鞅嘛!
且慢,还有一个问题,先生不也是魏人吗?你怎么能保证在与魏国的交往中不像公孙衍那样行事呢?
秦惠文王够直率,不解决这个问题,他又怎么能够放心地把军国大事交给张仪呢?
张仪坦诚地看着秦惠文王:“臣下与公孙衍不同,他在魏国有很多宗族朋友,所以对杀伤魏人有不忍之意,臣下与宗族朋友早已疏远,备受冷落,满腹才学无处施展,只要君王信任臣下,臣下必然对主公肝脑涂地,永远忠诚。将来秦国一统天下,魏国就是秦国,秦国也是魏国,天下一家一国,又何必斤斤计较自己的本国呢!”
秦惠文王哈哈大笑,非常满意张仪的回答。君臣相见恨晚,一直谈到天光大亮。
历史上有很多的君臣配令人称道,君臣间推心置腹,完全信任,互补长短,双剑合璧,天下无敌。比如齐桓公和管仲,周文王和姜太公,秦孝公和商鞅,刘备和诸葛亮,当然还有秦惠文王和张仪。
这些都是绝配,可遇而不可求。
张仪一生都在兢兢业业为秦国谋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感激秦惠文王的坦诚和信任,不因为他的贫寒而有丝毫鄙视,得主如此,又复何求!
10
公元前328年,张仪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与公子华一起统兵进攻魏国,于当年攻占了魏国的蒲阳,蒲阳已经是黄河以东范围。
正当魏国上下人心惶惶之时,忽然传来一个消息:秦国新任大良造张仪出使魏国。
此时,担任魏国国相的是惠施。
惠施是天下闻名的大学问家,也是先秦诸子中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与公孙龙代表的名家注重名实之辩,是一切逻辑学的鼻祖。
比如惠施主张天下的中心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这个观点人们非常不理解,但是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地球是圆形的,惠施说的就很有道理;又比如他说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合同异”等观点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学问,成语“学富五车”说的就是惠施。
人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他和庄子的故事。他们既是最好的朋友,而且还以辩论斗嘴为乐,比如那段游于濠梁上的精彩对话:
庄子与惠施一起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看着桥下欢快游动的鱼儿,感叹道:“你看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啊!”
惠施是个随时随地都要找庄子话中漏洞的人,他立刻反问道:“你又不是鱼,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呢?”
惠施终于抓到了庄子的漏洞,施施然道:“我当然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的想法,可你也不是鱼啊,所以我知道你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至此,庄子似乎在这场辩论中败下阵来。但庄子所以是庄子,正是因为他有一套高超的雄辩术。
庄子马上道:“好吧,咱们回到最开始,你问我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时候,已经证明了你知道我已经知道,所以才问我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回答你,我是从濠水这座桥上知道的啊!”
辩论结束了,至于谁输谁赢已经不重要了。
惠施除了是个大学问家,还是个眼光独到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担任魏相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徐州相王。
为了把魏国从庞涓兵败丧师后的危机中解脱出来,公元前334年,惠施经过运作,成功地让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面,并且相互称王,承认对方的王的称号,史称“徐州相王”。
在此之前,虽然周天子早就没有了威望,可是大多数诸侯国依然是按照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相互外交,只有楚国吴国越国几个边缘化外的野蛮国家称王,还不被中原诸侯承认,那些国家在与中原诸侯会盟时也不得不暂时不提王号。可是,这次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的核心诸侯国直接称王,完全是把自己放在了和周天子平起平坐的位置上,是纯粹的僭越。
通过徐州相王,魏国与齐国结束了敌对,达成了和解,魏国得以缓解了压力,稳定了局势。这一切都是惠施的功劳。
张仪不愿意与惠施这位辩论大师比试口才,他直接要求面见魏惠王。
见到魏惠王后第一句话,张仪就表示可以把刚刚攻占的蒲阳还给魏国。
魏惠王还在消化这个惊喜时,张仪又抛出了第二个诱饵,他说,只要魏王同意修复两国关系,秦国可以派出秦王的公子到魏国为人质。
这就是满满的诚意了。魏惠王大喜,立刻命令大摆宴席,招待这位本来是魏国人的秦国使者。
饮酒间,张仪开口道:“王上,秦国为了表示诚意,又还土地又派质子,您是不是也该表示点什么呢?”
魏惠王当然知道秦国的善意是有条件的,他问道:“那么,先生之意如何?”
张仪道:“如今秦国兵强马壮,这一点,相信回到贵国的公孙衍先生很是明白……”
张仪扫了一眼,并没有发现公孙衍。他知道自从公孙衍回到魏国,魏惠王不计前嫌,任命他为将军,此刻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对着自己咬牙切齿呢。
张仪继续说:“我们国君不愿意大动干戈,才决定与魏国修好,如果王上把河西之地正式归还原本就属于它的秦国,秦国保证不再进犯魏国黄河以东地区,如此,则两国永结盟好,岂不妙哉?”
听了张仪提出的条件,又被张仪这一套软硬兼施的套路弄得欲罢不能,想想河西之地绝大部分已经被秦军占据,魏国短期想夺回来希望不大,不如就拿这些换来两国停战,起码能保全黄河以东不再被秦国侵犯,至于丢掉了先祖开辟的疆土,也只能暗自惭愧了。
经过与惠施商议,魏惠王同意了张仪的提议。随后几日,两国签订了友好盟约,魏国宣布割让河西少梁地区和十五个县给秦国;秦国也归还了蒲城和几个小城邑,军队退回黄河以西。
这场看似双赢的谈判后,秦国正式占据了河西之地,并且迅速把这一地区变成了前出中原的战略基地和桥头堡,大大改变了多年来不利的战略态势,进可攻退可守。而魏国的势力全面收缩,从此不再与秦国争夺河西。
回到秦国的张仪立刻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国相,为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至此,穷小子张仪终于完成了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升华,张仪的大名也迅速尽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