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氏起源于唐朝,始祖李泌(722~789)字长源,中唐名相,四朝为官,被封为邺侯,明代建“四贤祠”追称为“四贤”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同称四贤。出身于官司宦之家,书香门第,七岁能文,被称为奇童。他生活于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史家认为其求仙问道,是自我保全一种谋略,遮一层神秘面纱,覆一层保护外壳。才华,智谋,军事,政治,比诸葛孔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词人柳永曾自称为白衣卿相,才情可堪,却名不副实。而地道的白衣卿相则是李泌。李唐江山遭安史之乱而不易姓,倚仗两人之力:武倚郭子仪东征西讨;而文仗李泌运筹帷幄。
李泌这样一位奇士,却为历史尘封,《旧唐书》评价极低,《新唐书》有所匡正,惟《资治通鉴》不惜笔墨,在客观中还原李泌真面目。
在同龄孩子还玩泥巴时,李泌就表现出超常聪慧,七岁时曾被玄宗召见,留有诗句“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少年,更不屑于科举取得功名,而是走上一条奇怪道路:寻访道家隐士,学习神仙法术。后来,世道不安,李泌从隐居的嵩山出山加入皇帝的智囊团。
李泌信奉道教,持黄老之学说,常以世外人自居,超然于世俗之上。他本着心在朝廷,志在仙道的初衷,来参与政治斗争,所以进退自如:一次次应诏入仕,一次次退隐山野。他同肃宗、代宗、德宗三帝,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尽管李泌因遭权佞忌嫉,其间四落四起,但待新帝即位,随即就又征召,位至宰相,积功封邺县侯。
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他以智力决胜于千里,举荐良将,收复两京,平定叛乱,为收拾残局贡献颇多,可以说是中唐的梁柱。李泌与皇帝有约,只做朋友不做官。他一旦嗅到危险气味,便决绝抛官弃位而去。李泌不仅独步宫廷30载,进谏建言极具策略,既不像卢杞那样谨小慎微,亦不似杨炎那样逞强好胜。还对皇帝家务全面介入,充当起了李唐皇室调停人,竭力修补肃宗因自立而与玄宗产生的父子隔阂,死谏阻止德宗废立太子。于内忧外患之际,维系政局的稳定。
李泌身经四朝,于国家危难之时,辅翼朝廷,定策平贼,一旦天下安定,即功成身退,始终保持平和心态。一旦做到了无所欲,人就自由了,进退无所谓,功利无所求。进退随欲,左右逢源,这是一种大智慧,没有博大的胸怀,简直难以想象。
李泌在朝受奸人挑拨,于是脱去官服,归隐与河南邺县,到了第三代李键时,为避战乱隐姓埋名,他将邺县的“邺”简化,改李姓为业姓,寓意李泌子孙要像先祖那样,不以富贵为荣,只求平安就可,所以中华姓氏中多了一个“业”姓。至今很大多数李泌后人生活在安徽与江苏交界处。
在北宋末年,北方战乱,业氏第二十一世孙业旭公随宋高宗南徙渡江,在南京钟山一带定居下来。不久南京成为宋金交战中心,业旭公又隐居到江宁横山一带。从此,江宁横山业氏开始繁衍生息。业氏秉承李泌的家传学风,在元明清以及今天都出现过很多知名才子。目前业氏已传到“从”字辈,南京著名的花鸟画家业德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书画名人录中,业姓的画家,只有他一人。
2008年初,在业氏子孙多方筹资下,根据业氏家谱中祠堂旧样进行重建的新业氏祠堂顺利建成,业氏子孙又恢复了祭祖活动的聚集地。祠堂正中悬挂着业氏祖先李泌的画像。不久,业氏子孙还将重修家谱,世代传承李泌自强不息、荣辱不惊的精神。
不忘祖训,弘扬家规——江宁业氏祠堂祭祖活动
2018年4月9日,中国-欧洲文化艺术体育协会主席、侨领集团决策委员会主席马文俊先生,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周向东副主任及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理事,侨领集团总裁邵国松先生一行赴中国南京江宁业氏宗祠,参加业氏乡贤祭祖大典活动!
场面十分热闹,让我们这一行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与业氏后人们的满腔的热情,下面附上现场图片:
位于南京江宁区禄口街道桑园社区后业村,山清水秀,古风犹存。勤劳善良的村民虽然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但令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业氏家族,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朝宰相李泌的后人。
江宁业姓只是李泌后裔中一支。
之所以业氏后人在南京的江宁农村扎下根,是因为李泌的第二十一世孙业旭公随宋高宗南徙渡江,定居南京,后来为躲避战乱而藏匿到江宁区铜山镇,此镇后来改名江宁区禄口街道桑园社区,他们在乡下繁衍了业氏的子孙后代。
不忘祖训,弘扬家规!中国江宁氏系唐代李泌之后代,枝叶遍布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