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环游梦”
有一阵子,自己也疯狂地想着要旅行,从华东想到中原,从西南想到西北,从亚洲想到欧洲。下载各种攻略,什么十七天玩遍欧洲,欧洲旅游攻略,看各种旅行散文书籍,什么《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什么《再穷也要去旅行》,什么《趁活着,去旅行》,什么《十年旅行足迹》…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想要出去,想要换一个地方生活,想要从现实的压力下短暂地抽离出来。于是看到很多问卷上出现了这样的提问:“您是不是每年都会有1~2次旅行的习惯,否则就会感觉生活不愉悦。”不知道为何自己总会填到这样的题目,而我往往选择的答案也是“是的”。
旅行成为了一种“信仰”,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奢侈的包装。我好像对这一点曾经也没有怀疑过,直到有一天被问到:“去了再多地方又怎样呢?”我会不假思索地说,那不是就见多识广了么,能看到更多的世界不好吗?
“然后呢?”然后?然后不是会觉得自己眼界开阔了,心胸宽广了,看人处事都豁达一些了么?
“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定要通过旅行才可以达到么?有的人认为出去了一圈回来就放松了,然后每年就是盼年假盼出游,可结束了后呢,心里真的豁达了么?”只是觉得好像花了这么多钱,应该要对得起这个价值,看了这么美的景观,应该会有所长见识,去了越来越多的的地方,应该要“心有所悟气自华”。
不要“跟着别人”,停下来
旅行的意义一直都在,坏的只是我们的心态不对,心境不对,出发点不对。我佩服那些,想停下看看这个世界的人,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人,他们有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价值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他们能写出一本书,能写出自己的足迹,让“我们” 来看,而更多的我们算什么呢?踩着他们的脚印,跟着他们的步伐,追寻所谓的意义和他人的价值。有攻略,省力吧?有指南,简单吧?有旅行团,方便吧?
那你自己在哪里呢?
每到一个地方感叹一下,哇,好美啊!哇,攻略说得是真的哎!哇,节约了不少开支和精力喔!哇,住得还真是不错哦!那些景点对于你来说,没有“根” ,没有“信仰”,只是因为看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名胜古迹”,觉得值了,然后就没了,睡一觉起来坐飞机返程,重新投入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那些“美景” 不过成为了你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向别人炫耀你貌似见识不少的资本罢了。
换句话说,与其如此,不如我是看到了一篇文章,读到了一首古诗,甚至是一个杂志的角落的一行字,那里有一口井,一扇门,一堵墙让我与之深深产生了共鸣,产生了向往,基于思考和文化的吸引,让我踏上了一次寻根之旅。哪怕只是家门口的一个小花园,身临其境的你同样可以感受到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中带来的心灵震撼。
始于自发的感悟,从心而起的出发,那些外在的奢华包装对你将不会再有动摇初衷的吸引力,你完全可以很自信的对那些仍然盲目地在不断启程,不断返回的“路上人”说,我去过很多地方,不著名,但每一次行走,不管路是远是近,都有价值。
“如果不具备看到自己内心的能力,跑到再远也是徒劳;拥有发现美丽的眼睛,窗台的盆栽也能带来愉悦;若是源于对现有生活的郁闷不满而逃离,那除非你彻底选择另一种活法,否则逃避回来更徒增伤悲。”
这句话隐约记得是《停下来看世界 》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所以也从不会去一概而论,环游世界是假大空的梦,是没有意义的,能看得到最简单平凡的生活,才能装得下满目的花花世界,再以平常心度世界,返璞归真。
热爱自己现有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在路上的乐趣。自由从来都不是断线的风筝,断线的风筝叫漂泊,自由是大树,它的枝繁叶茂源于扎实的根基。
随时可以停下来,看世界
地铁站也是个有意思的地方,所以我停在终点站,坐在椅子上,却没有急着出站。如果我说我坐在这里一个小时,打完了这篇文章,你是不是觉得我很无聊。
可是不好意思,我确实就这么做了。
途中应该穿过了几十班地铁,几十拨人流了,坐在我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有下班拖着一身疲惫瘫软下来发呆的的中年人,有拄着拐杖停下来休息的老人,有头也不抬玩手机的年轻人,还有匆忙坐下来给饿哭了的小娃娃喂奶的妇女,还可以看到迎面走过的穿着校服的小情侣。一抬头,还可以看到地铁电视播放的高考信息,补课信息,我又感慨了一下,但此处不多展开,那又是另一话题了。
我也可以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随时都可以。你看到太多的匆匆,可却总是以为一定要换一个地方,彻底与现在隔绝才能真的“停下来看世界”,这就陷入了一种怪圈,让你永远没有办法通过自我净化循环更新的能力,来思考感悟调整好自己。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走在循环往复的上班路上,也可以停下来看世界。你的心若大到看得清这个世界了,环游自己的心不是更能游刃有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