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三个典型的经济学理论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大笑三声,此话题不是量身为我打造的吗?
01『损失厌恶心理』
读书的时候,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时候,每天就固定吃那几样菜,可以固定的吃上一个学期。选择食堂的时候,也固执的选择一个靠谱的食堂,持之以恒的吃下去。吃粉的时候,吃过一次三两粉觉得管饱,就一直吃下去,其实女孩子二两也就足够了。
工作了以后,每次去会展航洋城玩耍吃饭的时候,都偏爱去固定的那家台北牛扒吃自助,一点不敢跑偏,生怕去了新的一家不好吃。蛋挞,一定要买肯德基的,觉得别家的不好吃。
曾经我的梦想啊,是把会展航洋城整层楼美食店一家挨个都吃个遍,但是行动上,我真没有勇气。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还是特别希望能得到靠谱的美食地图的。
『损失厌恶心理』导致的不敢轻易尝试或放弃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行为模式。只有保持开放心态、多与信任的人商议、正确权衡利弊才能不断减少『厌恶风险』带来的弊端。
解决方案:一是让朋友推荐餐馆,本人亲自去过好评如潮再去下单。
二是点菜的时候,争取多叫上几个朋友,让所有人每个人点两三个爱吃的菜,这样就有机会吃到一桌子口味不同的美食了。
星巴克,哈根达斯,越南咖啡,麻辣香锅,水煮鱼,寿司拉面,铁板烧,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们来了。
02『聚光灯效应』
有时候在简书上写了一篇洋洋得意晨读感悟,忍不住马上发到群里,再给首页及其他专题投稿。于是像等待像石头掉进水里的会不会一如既往的有声响一样焦急的等待结果,有时会听到砰的一声,有时候,那颗石头好像人间蒸发一样,喂,你可以吱个声吗?
那感觉,就跟新发了一条朋友圈,过一会就忍不住看一次,如果有消息提醒便迫不及待的点进去看看大家评论了什么。有的时候,消息的结果是你半年前帮别人朋友圈里点了个赞的那条信息,又被别人点了个赞。
现在翻简书的频率开始跟刷朋友圈一样了。每次有消息提醒,我会毕恭毕敬的点开,眼睁睁的看着首页君又把我拒绝了。
有时等待就像然并卵。简书上的偶尔的提示音,原来是你给别人的留言收到了一个点赞。
内心是多么渴望别人的掌声和肯定,但是外表仍然假装高冷。发一晨读感悟打卡记录,赶紧跑开。
其实,自己本身并没有多重要,重要的是,稿子的质量,才是你的金字招牌。
解决方案:一是忍住四个小时翻一次简书(否则你会一直惦记)。
二是认真构思勤学苦练,假以时日,便能以情动人。
03『替代性报酬』
如果不想晨读感悟怎么破?
如果身上有十斤多余的肥肉怎么办?
如果不想加班怎么办?
如果该路段总是超速怎么办?
让无聊的事情变得有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好习惯,还有助于我们有效影响他人。这就是“替代性报酬”的作用。
解决方案:一是如果写晨读感悟有奖学金拿,第一名有3000元,你会不会有动力写?
二是减十斤就可以去马尔代夫,你会不会感兴趣?
三是加班可以提供晚餐,如果地铁没有了,会提供宵夜,还可以报销打车费,你是不是乐意在办公室多加一会班(据我所知,鹅场就是如此)?
四是如果按照40㎞的时速行驶,通过汽车轮胎摩擦路面,就可以听到一段正常速度的美妙音符,你会不会放慢车速?
最后,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就吃点甜食,打开简书,听首歌,让身心愉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