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每个人都在为理想中的大学努力的同时,偶尔会幻想大学生活。我对所有和我谈论大学生活的人坦言:
大学一定要做三件事,兼职,旅行,加入学生会。
旅行是为了看风景,拓宽眼界;兼职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同时锻炼自己;加入学生会是为了学会交际,提高能力。每一件事初衷有所差别,但都归为是提高能力的手段。
高中每次老师提问,总脸红心跳,脑子一片空白,什么也说不出来。在全班面前,特别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处于如此囧境,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常听人说大学学生会可以锻炼各方面能力,暗下决心,到了大学一定要加入学生会。
当时以为学生会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加入,只要你进取,谁都可以得到改变。后来才发现,羞于表达的我根本没有进学生会的机会。
出身农村,村里文化最高的也就中学老师,没有网络,大学以前只知道死磕教材,见识浅薄。大学从经济教育落后的小镇到发达的沿海城市。第一次班会,班主任要求每个人上台自我介绍三分钟。我看着别人镇定自若的在台上分享中学时代的种种成就,推销自己。
渴望像他们一样,自信满满,有条不紊的分享自己的故事、想法。可是当我站上讲台,颤颤巍巍、扭扭捏捏,不知所云,即使开学前我练习过很多次。恍然发觉,原来和自己一个阶段的人竟然能这么厉害,而我像一个没进过学校读书的人,容不进他们的世界,莫大的落差感让我更加自卑。
咬咬牙,接受自己,崇拜他们,决心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积极参加院学生会、心委、主持人、班委……面试,却一一落选。我安慰自己,不求成功,只求进步。鼓励自己又去参加校级社团组织面试,也只通过了校志愿者大队的第一次面试。学校所有的招新活动都结束了,我没能进任何一个想象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平台。
后来,学校音乐学院两个学长一时兴起,创办音乐社。可能音乐是比较大众的兴趣,且是音乐学院创办向外招会员,吸引了很多喜爱音乐的伙伴,规模还挺大。但由于刚刚成立且过了招新期,有能力的早已谋好己位,剩下像我这样一次次被涮掉的人。误打误撞,成了宣传部的理事。
大学之前几乎不怎么上网,对宣传更是一知半解。所幸遇到耐心又热心且很厉害的部长,在她的帮助下,很快得心应手。她说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要有自信。”很长一段时间,时刻在心里默念这句话,提醒自己认真、自信。
对宣传工作越来越熟悉,自己越来越喜欢拍照、写稿,也得到了部长的肯定。原本以为一年之后能顺利当上部长,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谁知道两个创办人一开始干劲十足,把社团由院社团升级为校社团后,没了热情,甩手不干了。
但,我还是很感谢他们的一时兴起,因为宣传工作,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开始尝试写作,让我的人生有了另一种可能性。
学校更多的锻炼平台都是给那些在台上能说会道、有一定能力的人。之前,去竞选一个职位,一个选手一上台就陈述自己之前获得的种种荣誉、现在的职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刚强、自信,竞选成功。但因为她本来就有几个职位,没多少心思在协会上,协会运转并不理想。
即使我动容的表示“我们都渴望成长,渴望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台下有人在娶笑,有人在可怜。没有人会关心你需不需要,只在乎你能不能。
当然,我绝非在埋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没有人喜欢能力比自己低的人站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位置。大家已经习惯以台上那几分钟的表现去评判一个人,筛选人才。无法改变,只能去适应。
我开始拼命兼职,发传单、酒店服务员、促销,能力比不过别人只能拼体力……由怯生生地问客人“您需要什么”到从容应对客人的各种要求。兼职让我越来越自信,更加有胆量,我想我可以像我崇拜的人一样,在台上镇定自若了。
重新站上学校的舞台,不在像以前那样排斥、害怕成为焦点,也更加自信了。但由于缺少正式场合锻炼的机会,一站上台,面对台下许多人,依旧头脑不清醒,思路不清晰,机械地陈述已准备的东西。比起理想中的样子,这才刚刚起步。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却又这么真实。能力不像数学题,听过做过就会,用很少时间就能立竿见影。需要不断锻炼,调整,才可能有质的飞跃。所以我想自己创建团队,别人不给你舞台,就自己创造舞台。
如果你还未在大学,在刻苦专研教材的同时,一定要留心培养各方面能力;如果你和我一样在大学,基础能力不足以在学生会等平台立足,希望我们都不放弃,学会给自己创造平台,否则只能远远巴望着优秀的人越来越优秀,而你只会越来越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