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3篇文章,每天尽量写一篇,观察生活,走进内心,与自己独处,不求完美,但求完成。
昨天就打算写表达情绪这个内容,可是没写出来…输出是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我发现是自己对如何表达情绪没想明白,也不会用,所以才写不出来~
于是,我去回顾之前看过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又听了樊登老师讲的《非暴力沟通》和《学会快乐》,感慨输出也是倒逼自己输入的好方法。同时,对于如何表达情绪,总算有了一些心得,虽然自己还做不到,虽然觉得这很难做到,但我愿意先记录下来,并按照这个方法去践行,去摸索前行,去刻意练习。
首先,我从《学会快乐》里对什么是表达情绪,有了一些启发:一切都是由心发出,表达只是我们心中想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学会表达之前,学会如何看待情绪很重要。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归咎为自己的错,我们的表达就会是责怪自己,这样导致的就是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情绪也不会有任何缓解。
如果我们把情绪认为是别人的错,我们的表达就会变成指责对方,这种指责,不仅不会让我们自己好过,还会让对方本能的申辩和反击,最后牵扯出更多情绪来,也是无益的。
那么,情绪应该归给谁呢?情绪的来源是谁呢?我之前有写过,情绪的ABC理论,我们通常认为是某人做了什么事导致我们的情绪,然而不是的,我们情绪来源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有个故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点:一个人来到尼泊尔,看到道路泥泞,坑坑洼洼,心烦意乱,气愤的说:我怎么来到这么个鬼地方,真是气死我了。而同时,还有人在那边玩起了踩泥坑,玩得不亦乐乎,大喊太好玩了,真开心… 看,就算对同样的事物,人们依然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和表达,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在《非暴力沟通》里也得到了这样的启发,关于愤怒,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约了人,时间到了她还没有来…如果她是我们很在乎的人,我们会很焦虑,担心她的安全。如果我们看重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然而,如果我们这时正想休息一会儿,我们也许对她的迟到,会很高兴,不会有任何介意。同样的事情,导致我们不同的情绪,这更说明,我们的情绪,与人没什么关系,而是指向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深的是我们内心的需要。(就挖到这吧,再挖恐怕要挖到原生家庭、内在小孩和《做你自己的心里治疗师》那本书去了… )
挖了这些后,我重新回到如何表达情绪的思考,我觉得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不责怪自己,2.不指责别人,3.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在我们有情绪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我们就不能归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在我们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绪时,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一开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去表达,尽量不责怪孩子,不指责别人,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提出他们的需要,孩子自然会慢慢学会,也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
比如,孩子摔倒时,我们一不要怪他:看你走路怎么不小心,也不要像有些老人那样,怪路不平或者什么,而是,帮他说出感受和需求:摔倒了很疼啊,你需要妈妈吹一吹,抱一抱来安慰你吗?
做到这个真的很难,我只能说尽量吧,给自己时间…
希望大家也能看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这种沟通方式真的非常的强大,就像四两拨千斤一样。如果没时间看书,听听樊登的解读收获也会非常大,我听了好多遍,而且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学学非暴力沟通的线下辅导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