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济南馆驿街某住宅小区2019年1月18日下午,一男子从六楼跳下身亡。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当警察打开他的家门的时候,死者住宅屋内竟然还有五个已经死亡的人。
1月20日,经过警方初步调查通报:1.18案系35岁柏谋财所为,骑在六楼家中将父母、妻子及两个儿子杀害,并防火焚烧案发现场后,跳楼自杀。
警方通报中还说,据调查,柏谋才生前曾频繁浏览治疗抑郁症的网页,同时在其办公室办公桌内发现多种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以及其记录强烈悲观厌世情绪和对家人未来生活担忧的文字。
从警方通报的情况中分析:柏谋才是抑郁症患者,已经多次治疗。有悲观厌世情绪,但是担心自己离去后家人如何面对。因此,在极端钻牛角尖的情况下,先把家人全部杀害,然后自杀。
据邻居说,其妻子就是柏谋才从单位叫回来的,本来应该上班。
这真是一个惨痛的悲剧:就是一个抑郁症重度患者,家人和社会缺乏适当的干预,病症得不到疏解,困在牛角尖里走出不来,把一家人和自己都送上了黄泉路。
2
老年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威海一位老干部跳楼自杀。
这位老干部在位时是德高望重的领导,退下来后也一直发挥余热。消息传开后,大家都不相信这个消息。
等到警方调查结论出来,是长期抑郁症患者,因不堪忍受疾病折磨而自杀。死亡的场面极其惨烈,是自己爬到了某单位的楼上,从楼道里的窗户里爬出,坠楼而亡。
前些年某市人民医院一位退休的老院长在自己家门口的楼道里,上吊自杀。
死后,慢慢同事们把各方消息串起来,又是一个人前表面阳光背后的抑郁症患者。
原来多年和子女的家庭矛盾,再加上老伴瘫痪在床多年,心理压力本来一直就很沉重。但平时与大家见面,总是乐呵呵的。这次到医院给老伴送饭晚了,两口子拌嘴闹别扭,吵了起来。
这次吵架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什么老年人成了抑郁症高发群体?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产生后沟通疏理不畅,另一个是不适应随年龄老化、器官衰竭带来的疾病困扰,以及年老的那种无价值感等。
3
前几天和一位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师闲聊,感叹大学新生里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在这所二本院校里,新招入的4000名本专科学生中,经过初步筛查(当然是初步填写调查问卷,准确率值得商榷),和二级学院初步认定有200多位新生有精神障碍问题或者抑郁症倾向。这是学校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的,如果算上精神有问题或者倾向,我想实际情况应该比这个数字要严重的多。
许多孩子成长环境里,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是独苗,被几代人呵护在手里。走到学校,不适应在集体生活里那种无人呵护、不再是中心的感觉,慢慢心理发生变化。
在这个从家庭小皇帝小公主到学校集体生活的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关怀上是割裂的,没有把心理构建衔接的桥梁搭建好。
因此,学霸和学渣,都缺少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的心理干预。
只有极少数的孩子,适应了学校和社会的集体生活,又变成了精致的功利主义者,一个不愿意看到的成熟的小大人。小学班干部选举送礼,小干部耀武扬威,仗势欺人等现象时有发生。
4
今天在政协讨论会上,有位心理学家建议健康查体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呼吁全社会关注各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呼吁应该把心理健康咨询列入每年健康查体的覆盖范围。通过筛查,进行早期干预,然后防患于未然,希望避免更多的悲剧产生。
对此提案动向和动机,我完全赞同。但是操作方法上,我却不以为然。
因为心理健康的问题,错综复杂,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更是伴随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首先,没有多少人愿意自动接受抑郁症心理健康检查。因为一般随着单位同事体检,一旦自己接受精神健康检查,容易被贴上精神不健全的标签;其次,被贴上标签后,社交孤独、孤立之后,有可能加重病情发展,增加了患者的自我压力和社会压力;第三,本来可以自我调节,自我缓解的机会,有可能在自我压力和社会压力下,就变得空间狭窄。
5
我的建议:
因此,健康检查一定要考虑尊重患者的隐私,方便患者在无人关注的放松状态下自我诊断,实在严重折磨不堪的才会主动去接受或者在家人劝说下去接受专家咨询。
可以依据现在计算机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一些单位的场所多设置一些可以方便任何人人机对话咨询的计算机平台,让任何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10分钟15分钟)完成抑郁症自测,然后根据人机对话显示的结果,推荐缓解的方法。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和心理健康咨询教育,让大家知道人人都有可能得抑郁症,抑郁症只是一种疾病的自然状态,一定程度上需要自我解决。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来医。
这样,给抑郁症患者一个心理自愈的宽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