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凡凡,5虚岁,男孩
凡凡妈妈来自北方,嫁到南方小镇,不久生下凡凡。但爸爸妈妈在孩子不满周岁时就开始常因为婆媳问题争吵,妈妈常常对凡凡表达“离婚”“不要你”的想法,但内心又很放不下孩子,不断指责奶奶的强势,爸爸的不作为。而孩子的表现更是让妈妈抓狂。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陆老师第二课讲过,用星座来比喻家中的关系,夫妻是行星,行星的特点是不断的发生变化;恒星是诞生行星的,代表着长辈;孩子是卫星。每颗星星,都想要最耀眼;星星之间的关系,正在时时演化。“天上无定数,地下无定时。”古人也告诉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方法因时而定,因人而定。星座之间,只有永恒的平衡,没有永恒的对错。家庭里没有对错,如果一个家庭总是论对错的话,这个家庭肯定不太平。要么对,要么错,就会陷入两极分化里。那么他们的世界会很风化、软弱,也会非常的可悲,单调,看不到那80%的中间色彩。而这80%的灰色是往往是解决问题最终方式的来源。如果家里有人来论对错的话,就会把家庭氛围很搞得很难受,也抹杀了解决问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整个家庭的关系非常紧张,星座会变得有很强的攻击性。星座也是在不断演化的。如果这个星座是呆板的固定的、僵化的,那她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案例中的家庭,婆媳关系导致夫妻关系很紧张,最受伤害的还是孩子,老公夹在中间也是受害者。婆媳关系是千古难题,无法消受,只能去平衡。这时候爸爸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夫妻双方还是要好好的沟通下,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总是把离婚挂在嘴边,如果俩人感情孩子,仅仅是婆媳关系的话那如果确实没办法生活在一起的话,那就不要和老人住一起,俩夫妻自己来带孩子。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一定要住一起,那把家庭会议组织起来,大家一起讨论,把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一起来想解决办法。因为家庭斗争是没有意义的,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妈妈要降低自己的期望,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不要让孩子成为权利斗争的牺牲品。我知道这很难,但是如果让孩子成为权利斗争的牺牲品,那太可怜了,对他也不公平。
我曾经也经历过糟糕的婆媳关系,与婆婆相处了一年多,矛盾不断,也影响到了夫妻关系。后来,我坚持自己带孩子,白天孩子送托班,下班接她回家。虽然自己累点,辛苦点,但是家庭还算比较和睦。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会比较有安全感。作为妈妈,能主动的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需求,更懂孩子,能与孩子和平相处。现在二宝一岁了,请了亲戚来带孩子,也避免婆媳关系再次发生,我觉得这样的生活状态挺好的。
再来说说案例中孩子的表现及背后的原因。
1、凡凡出门就要腻在妈妈身边,即使有再好玩的玩具,也不离开妈妈。
我觉得是因为这个家庭里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长期紧张,导致每个成员有很强的攻击性,孩子妈妈经常对孩子说“离婚”“不要你”这些话,让孩子觉得妈妈随时会离开自己,他处于害怕与担心的状态中。妈妈没有接纳并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可能会把气儿撒在孩子身上。在0-1岁,妈妈应该要按需喂养,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在这个阶段与孩子建立信任,很明显,凡凡没有与妈妈建立起信任关系,他也缺乏安全感,他内心很担心妈妈随时会离开他,所以宁愿不玩玩具,也要“看着”妈妈,害怕自己被妈妈抛弃。
2、在妈妈可见的范围内,凡凡总爱捣蛋。一会打翻水杯,一会发出怪叫。
孩子以这种方式来引起妈妈的关注,陆老师课堂里说过“关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全部。通过无理取闹、捣蛋等方式,可以获得妈妈的关注,即使被批评、甚至被打骂,也觉得自己有了存在感和价值感,通过这种方式缠着妈妈,获得妈妈的关注,他就以为妈妈就不会离开他了,妈妈的关注是孩子的全部。所以他就经常做这些能引起妈妈关注的事情。
3、如果和其他孩子起了冲突,凡凡会抬手就打,妈妈严厉批评,也拒绝道歉,直到妈妈动手打他。
孩子的行为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在家里,看到奶奶和妈妈经常吵架,谁都不道歉,也没有人教他做错事情要道歉,所以,他不会道歉。妈妈用家长的权威,压迫他,他没办法才会不情愿的去道歉,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去道歉。这样的道歉其实也没啥意义。另外,孩子5岁多,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也是孩子自主性飞速发展的阶段,要多让孩子尝试。要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真实原因,需要妈妈耐心的引导,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可以用别的方式进行沟通,但不可以打人。如果孩子不肯道歉,自己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代替孩子去道歉,等孩子情绪好了,再 和孩子回顾一下刚才的事情,怎么样做是对的?如果犯了错,应该大胆的承认错误,并承担后果。
4、凡凡的生活习惯很糟糕,常常在家里也随地大小便,妈妈的做法常常是奔溃不管或打一顿,凡凡会立刻说“我错了”,下次却还是再犯。
孩子应该在1-3岁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期,孩子大小便他想控制但没办法控制,这是生理原因。孩子的感受是:无奈、羞愧;如果妈妈责怪、指责、嫌弃孩子,经常对孩子说的话,会让孩子过于内疚、疑虑,会导致孩子的自主性、自我发展不起来。凡凡已经5岁了,这时的孩子正处于肛欲期的修复时机,妈妈如果还像以前一样崩溃、责怪、指责或者打孩子都会导致孩子的肛欲期延长,让孩子随地大小便的情况更加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不能随地大小便,如果想要小便,应该去厕所;如果孩子还是要在家里,不要抱怨、责怪孩子,要鼓励孩子勇敢的尝试,及时清理,相信他有一天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会正常去厕所上的。妈妈要无条件的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要通过行动告诉孩子,不管你表现的怎么样,妈妈都一如既往的爱你。
案例中的妈妈应该优先处理好夫妻关系,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降低对老公、婆婆的期望,多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努力打造充满感谢、包容、理解的家庭氛围,少一些抱怨、争吵,多关注孩子,鼓励孩子,做到有效陪伴,学习情绪管理方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教会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推荐妈妈去学习潘老师的情商36计,和陆老师的育儿愈己、超级妈妈课程,相信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最后都能处于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