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小米内部营销手册《参与感》和社会心理学《乌合之众》,越是读下去越是觉得,书里关于用户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里,满足的用户需求和明星产生模式里的“养成系”有着异曲同功之处。
小米要求工程师每天花固定的时间泡在自家论坛里,去直接接触用户,让用户直接反馈给工程师,每一个版本的迭代都发布到论坛里,让用户去提需求,这样的互动模式,应该独此一家,再别无其他了。这种模式,让公司给及时充分地听取反馈意见,同时,用户也会觉得,做出来的产品,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在做的,最后产品正式上市以后,也会有种“我是跟着它一路走来”的感觉,用户会某种意义上会觉得产品是自己的杰作,产品被更多的人喜欢他们会感到自豪和骄傲。
知道养成系,是在喜欢2014年开始喜欢凯源的时候。那时候在网上论坛社区里扒各种关于他们的帖子,然后在天涯里看到一个几千层的高楼。日本杰尼斯事务所以养成系模式来培养艺人,只招收12岁左右的男孩子作练习生,到一定阶段再安排新人出道。养成系的艺人或者组合,他们的粉丝粘性大到惊人,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公司会适时地在网络放出练习生的活动照片、视频等素材,来看粉丝的关注程度,时代峰俊在采访中提到过,粉丝的反应将直接影响练习生是否能够出道。一般养成系的艺人在出道前就已经网络聚集了大量的粉丝,出道后有了更正式的推广和曝光平台会有更多的新粉丝。
这些早期的粉丝一般会发展为死忠粉,即使不再活跃在粉丝圈也不会弃团,反而艺人需要粉丝的力量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千万不要小看粉丝能为偶像花的钱、精力和时间。关注艺人的动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因为一开始就参与的艺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他们变声,从小男孩变成大男孩;从面对媒体时的不知所措变成对答如流;从初中对高中;陪他们第中考、高考.......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家的弟弟一样。所以当小米的用户才会有自发地做短视频来给团队打气,做手工物件送给公司等等行为,这在粉丝圈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所谓粉丝经济大概如此吧。
无论参与感还是养成系,满足的都是用户的情感需求,当然前提得是产品自身能够吸引到用户的注意。
最后借用粉丝圈比较常用的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