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葉读春秋第十四篇原创*
郑伯克段于鄢(详见权力中心的罗生门—郑伯克段于鄢(全))后,郑庄公取得完胜,并且将母亲武姜软禁在城颖。多年压抑的怒火在这一刻爆发,使得他发狠说了一句惊大家下巴的话:“不及黄泉,无详见也”。
这句话惊呆了众人,也让自己马上后悔了。这是因为:
1、言重了
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说出如此绝情的话,未免让人齿冷。让手底下人怎么看你?连自己亲娘都憎恨到这个地步,要是哪天手底下人稍微犯点错,还不给五马分尸了?
2、言重了
诸侯国此时都还盯着庄公如何善后呢,想从他的处理郑国这么大的事中看他的战术手段和战略眼光。他以胜者的姿态可以对付敌人,但不能用这种手段处理母亲。诸侯国看在眼里,谁还敢和你多打交道?还不赶紧会盟会起来(会盟意义及过程见会盟的盟,可能不是很萌),一起来对抗这种逆子国君?
3、还是言重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郑庄公也是人,也想妈妈!要是以后真的想和妈妈聊聊天吐个槽啥的,自己说了那么狠的话,难受的还不是自己?
但是,此刻,他不能收回这句话。因为他一定清楚记得,他的祖先周成王小时候曾经和亲弟弟叔虞一起玩耍(郑庄公是周王室宗亲,见权力中心的罗生门(总结)),听说叔父周公(鲁国的开国国君,见鲁隐公到底是多大的官)灭了一个叫唐国的诸侯国。成王还是个小孩子,一高兴,拿了一片树叶给弟弟说:“把这个当作珪(封爵的象征),将唐地封赏给你。”在旁边的史官马上过来祝贺。成王笑着说:“我开玩笑的。”史官却说出了一句同样流传千古的话“天子无戏言”。成王没办法,真的将唐封给了弟弟。
相似的事情发生在700多年后的汉朝,汉景帝(汉文帝的儿子,汉武帝的父亲,就是文景之治的景)在还没当太子的时候,给自己亲弟弟梁王说,千秋万岁后,天下是你的。这马上被傍边侍酒的窦婴用祝酒的方式打断,说汉家规矩是父传子,没有兄传弟。皇位不可能传给梁王。然后就被窦太后恨上了。
多说一句,汉景帝是汉文帝的长子,梁王是汉文帝的次子,二人是亲兄弟,他们的母亲是窦太后。这位梁王特别受他的母后窦太后的喜欢,然后后面也差点谋反。嗯,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像不像郑伯克段于鄢的情节?
回到郑庄公,要是他一个诸侯国君,说出这么重的话后又随便就收回了,是不是显得过于轻浮,不似人君?威望就没了。威望没了,内不能安国,外不能会盟;上不能朝天子,下不能服黎民。
此刻的庄公,真是进退两难。
突然!在“克段于鄢”的整个战略中,特别关键的人物——颍考叔,再次出现了。
此时,他为庄公守着城颖,听闻庄公说了这句话后,马上奔赴都城,向庄公汇报工作,并献上当地土特产。然后庄公按照惯例请他吃饭,然后开始了他的表演劝谏:
他把其他的好吃的都吃完了,唯独留下了庄公特供香炖肉汤。庄公好奇,说你咋不喝?嫌我的特供不够牛逼好喝?
他说:“我可是有妈妈的人,她尝过了我献上的所有美食,就是没吃过庄公您的特供肉汤,所以想留下来给我妈妈带回去”。
庄公说:你有妈妈,我可没有。
颍考叔:?
庄公把之前说狠话的事如实讲出,颍考叔说:“这怕啥?在地上打个洞,这个洞深到能看见泉水为止,然后再继续挖个隧道,在隧道里见面,不就是黄泉相见了?”
庄公甚为满意,照着颍考叔的建议做了,然后在有泉水的隧道里母子相见,二人各写一句诗表达快乐,母子和好如初,皆大欢喜。
故事讲完了,但不能听个乐子就没了。这不是读史的态度。
庄公从善如流和母亲武姜放弃成见都值得学习,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颍考叔的劝谏内容及方式。
1、不直言领导过错
有的人说,我是个好人,但我就是太直了,别人有错误我必须当面指出来,进行批评教育,才能对得起我的良心。
这位朋友,人非圣贤,谁还没有犯错的时候?批评要讲究方式对吧。换个角度,您犯错的时候,有人非得当面指着你的鼻子拿着喇叭喊出来,您也不好受吧?这是面子,算是私。
也恭喜您活在我党领导的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您要是活在春秋时期当了颍考叔还直谏,早就因为进言时机不对而被砍了。
因为此战可以说是郑庄公的“立国”之战,如果在最后收尾的事上马上否定自己说出的狠话,那就是否定了这场立国之战。这将无法立足于诸侯环伺的东周,也会动摇他在郑国内的权力根基。根基动摇,避免不了血雨腥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这是公。
但是颍考叔本叔人家就很聪明,没有一上来就批评说庄公您瞎扯!而是先汇报工作再拉拉家常,氛围很轻松,根本没有进谏的苗头。这样于公来说维护了“克段于鄢”的正确性,于私来说维护了庄公的面子,公私兼顾,高手所为。
2、善用同理心
人类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是什么?是共情。动物都有的一种感情是什么?是对父母的依赖和感激。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一直为中国人所称道。能从孝顺的同理心打动郑庄公,可谓不露声色,又直击要害。
前面分析了,庄公复杂的后悔情绪里面,其实还是有对母亲说重话的愧疚,怕自己违背了“无戏言”,更怕自己余生为了“无戏言”而见不到母亲。
所以颍考叔巧妙运用孝顺母亲的同理心来顺利带出话题,既不引起庄公的反感猜忌,还能主动让庄公自己想起母亲,并主动说出实情,考叔真是情商极高之人。
3、给出完美解决方案
话题引出了,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那句狠话又不能收回来,就算引出话题和引起庄公反思也没用。但是,当英明雄武的郑庄公也束手无策感叹如之奈何的时候,颍考叔就是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您不是说“不到黄泉,绝不相见”吗?那就是到了黄泉就能见了呗。黄泉,大家都知道是go die 的委婉说法,难道真的要让庄公去见祖宗?
No No No。颍考叔就是颍考叔,机智的提出黄土地里掘出的泉就是黄泉!
人才啊!不仅仅是走字面梗,而是在不违反领导已经说错话的情况下还将事情完美解决了!这种人才,不重用还重用谁?升职,加薪!
需要指出的是,进谏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正直、聪明,而是要解决问题!能指出问题的人很多,但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有多少?指责别人很容易,真要去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的有多少?何况还是在不违反方针政策的情况下提出实事求是的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看出,颍考叔十分忠于庄公。他这次进谏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正直,孝顺,而是带来了为庄公解决说的那句话和母亲不能相见的矛盾的方案。
小结:
复盘一下颍考叔劝谏的思维步骤:
为了有效地劝谏庄公,颍考叔一定苦思很久,想到黄泉就是黄土下的泉水,提供完美解决方案;再排除直言进谏这种不合当时时宜的方式,然后又狠费心思的通过不吃国君赐予的肉汤引出话题,让国君甘愿说出内心委屈然后愉快地接受建议。这样完全可以在不打庄公脸影响庄公威信的同时让他母子二人相见,成功化解这次狠话危机。
因祸得福的是,这件事还体现了庄公的言出必行,践行了“庄公无戏言”,庄公的威信反而日益增高。诸侯国一看郑国君明臣贤兵强,也就对郑国很“友好”了。
所以,如果是真想要解决问题而向领导提建议,一定不要上来就批评,而是要想好提意见的方式和时机,以及提前想好解决方案。
实际工作中实际还可以多备几个解决方案供领导参考,比如庞统给刘备建议拿下益州时给出了上中下三计,供刘备选择,刘备美滋滋的选择了中计。
这才是一个好下属提意见建议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