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被人遗忘,前提是,你有什么值得去被人记住?
每次发朋友圈,有个人必会给我评论些什么,哪怕我有时会看不懂她说的意思。有时因为忙事,没有及时回复,而后就忘了去回复。但印象里总有那个熟悉的头像,她是我的高中的同学。
前天晚上独自逛超市时发了条朋友圈,和她在评论里聊了起来。后来她微信私信里发来几条语音,说了一段熟悉的笑话,
然后问我:“你还记得吗?”
那是我曾经讲过的笑话,我怎会忘。
她的记忆,让我感到更多的是温暖。十多年前的一个不经意,她却记了那么多年,她当时应该是笑了。
于是,我努力搜寻着记忆中那时的片段,但我依旧只是记得曾经自己讲过的那个笑话,而当时的场景已经模糊不清,也甚至全然不知她那时正处于低谷中。她给我描述着她记忆中的我,我那时的叛逆、个性还有我的“逗”。
谢谢,谢谢你的记忆里有我。
时间就像一个小偷,偷走了一切。无法倒流的青春、有喜有悲、浪漫或是美好、泪水或是叛逆,懊悔或是伤痛,最后留下的唯有那些你想保留的美好瞬间,变成永恒存在于你的脑海里。我们活在自己的回忆里,也同时存在他人的记忆中。那些在你风卷云残的记忆中已模糊不堪的往事,却是别人回忆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都曾害怕被人遗忘,我曾经也是如此。
墓地是个宁静祥和的地方,但每年扫墓在墓地里看到一些孤宁宁的墓碑都会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悲伤萦绕在心头。在这个宏大的宇宙,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渺小的似乎宇宙轻描淡写的一笔就能抹去一般。虽然,没有什么会是永垂不朽的,但想到有那么一天会被无力的遗忘,总有一股悲凉。
网络上总是不乏各种途径的晒自拍、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大概就是大多数人经常说的:“刷存在感”吧!总希望用各种方式,告诉别人自己的生活。
就像做运营的人会用KPI指数来分析活动策划实施的成功与否一样,用评论和点赞的数量来证明有多少人没有将自己遗忘。当点赞和评论数量一旦少了,就会开始纠结原因。其实,也许那些给你点赞的人已经记不起你的样子,或者有些点赞只是手抖造成的。
同时,你当然也会去关注别人的朋友圈:
谁谁谁一家带着孩子去马尔代夫了,好幸福!
谁谁谁换了新发型,我要不要也不换一下?
谁谁谁老公情人节给送了一克拉,我怎么没有?
谁谁谁又在高档的餐厅吃好吃的,我也好想去一下!
然后,你开始沉醉其中各种的点赞与评论,带着期待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而你却忘记了,自己应该怎样去生活。
网络快闪式的社交文化,它的本质无法勾勒却道出了人们对于孤独与遗忘的惧怕,也道出了对于网络社交的期待,如同狂欢后留下的只有落寞一般。
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因说: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歌神张学友不曾被人遗忘、巨星张国荣的陨落后光芒依旧、马云影响了14亿人甚至全世界,不都是因为他们足够的强大,强大到被人需要,而不是每天沉迷于那些点赞与评论的满足里吗? 换而言之,我们能不能把求关注、“刷存在感”定义为不自信的表现之一呢?
时光的沙漏在不停的流转,沙漏里的细沙掺杂我们正不可抑制流走的青春,一粒一粒的不紧不慢的落下。为什么你不趁还没老去,从现在起,合理的去安排计划自己的每一天呢?
比如每天坚持阅读,起码能让你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更有谈资;
每天坚持写字,一手好字也能让你魅力值大增;
文笔烂不可怕,每天坚持写点什么,其间的进步我相信你一定能自己看到,等等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
当你告别郁郁寡欢和那些每天活在晒美图后的自拍的生活,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做有用的事情时,你会发现时间对于你的努力来说其实是不够用的。就算那时候有人记不得你,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想起你。
我们总是和不同的人擦肩,错过的错过了,相逢的相逢了。我们记得某些人,也遗忘某些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回忆,刻骨铭心的,美好与悲痛的等等。“遗忘”光是读起来就觉得是一种残忍的词儿,却是繁杂往事的最好归宿。
害怕被人遗忘,前提是,你有什么值得去被人记住?
写在结尾:
你好,我是薇心!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将好多的关于回忆的词汇输入到记忆的搜索引擎里搜寻。我对音乐盒的情有独钟,应该是一种不可得的美好吧!音乐盒的记忆,让我每次逛礼品店时都会在音乐盒的橱窗前徘徊一阵,记忆中的音乐盒是红色丝绒的爱心形状,打开盖子在镜面上放上穿着芭蕾裙跳舞的小人,就会响起熟悉的卡农。十几年了,我依然还能清晰的记得它,见过的音乐盒不下百种,样式越来越精致,却从没带过一个回家,因为心中的记忆不曾模糊。
*作者:薇心,80后职场妈妈。在那一个瞬间与你共鸣,就是我最大的初心。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薇心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