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文,踢踢常常会想,要是小伙伴们也能读到,会不会有相似的感触。因此,踢踢特意开辟一个好文推荐的栏目,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争鸣的素材。文章的观点未必合每个人的心意,但一定能揭示事物的另一个角度。
今天的推送来自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老师。武志红老师说:“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不知道看完全文,你会不会同意。阅读愉快。
恋爱中,我们在寻找什么?
至少,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
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女人同样也是如此,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让中国女人最放心的憨厚老实可靠男人,都是“妈妈”,都是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什么都要找妈?
因为在婴儿期,我们得到的母爱质量普遍不怎么样,这导致我们内心里都有一个匮乏的婴儿,而渴望再有一次机会,找到好的母爱,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
我们喜欢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我们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
中国父母容易认为,孩子3岁前怎么对待都可以,反正记不住。
但其实是,孩子越小,越需要呵护和照顾。特别是前6个月,如果婴儿严重缺乏爱,那会导致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可以说,对于1岁前的小婴儿来说,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作为新的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母亲对孩子自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3岁前,父亲对孩子的直接影响比较小,他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太太。
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爸爸熊,熊一个;妈妈熊,熊一窝”、“一个好妈妈,益三代;一个坏妈妈,害三代”等。
但是,我们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的老人又习惯将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婴儿的分离。
我听到太多这样的故事:
妈妈头脑中知道,孩子3岁前,不要和孩子有长时间的分离,但她们就是有各种现实的原因不断与孩子分离,譬如送回老家,而且还多次分离。
这看起来是现实的原因,但去了解这些妈妈的成长史,会发现:她们小时候也都和自己妈妈分离过。
所以,很多时候,就会有种无意识的力量推动妈妈或爸爸,导致他们的孩子要去经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分离创伤。
并且,特别糟糕的一点:我们普遍对妈妈不够友好,著名的婆媳大战中藏着新妈妈的无数血泪。
越是重男轻女的地区,这一点就越严重。
譬如在广东潮汕地区,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亲人与工作再次,而妻子永远是最末位的。
特别是,当出现婆媳大战时,男人们几乎都会站在自己妈妈这一边。在这种状态之下,还要求新妈妈们做好妈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就太难为人了。
并且,不可思议的是:婆媳大战,多数就是围绕着新生儿开始的,而这时新妈妈是最无助最需要支持的,这简直就是在要新妈妈的命。
既然丈夫靠不住,婆家也无爱,当有了孩子、特别是儿子后,妈妈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儿子身上,并且会把对丈夫的一些情感和期待放到儿子身上。
这导致儿子从小就体验到了“被吞没感”。
正常的养育,是妈妈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转;而这些家庭的男孩,则是从生命一开始,就要学习围绕着“妈妈的感觉”转。
结果,这些男孩,在婴儿期没有体验到被“好妈妈”照顾的感觉。女孩们的遭遇则更惨,她们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
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
既然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并且,越是匮乏,找妈的欲望就越强。
所以,即便在感觉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更母性的男人。
萝莉找大叔这种事情,在西方是偶尔出现,在东方则成了常见现象。
萝莉总是嘟着嘴,这是在要奶吃。她们渴望被包容,想要安全感,而同龄人只有热情,这热情也常是巨婴水平的,所以要找大叔。
大叔不仅仅是成熟,甚至根本就不是成熟,而其实是具有母性的男人,没有乳房的“妈妈”。
并且,大叔是被阉割的,面对成熟的女性,他们会有自卑,而像小女孩一样的萝莉,让大叔有了被需要感。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会去寻找激情和独立。
如果这时候有男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会拒绝,因为她不想被约束。
但是萝莉容易答应,因为她只是生理年龄成年了,而心理年龄还是一个小婴儿,还渴望被一个妈妈养着照顾着。
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有大叔情结。
中国总体上是男权社会,女性缺乏安全感。一个来访者跟我说,在潮汕地区,一些女高中生与大叔在一起,都不是要大叔的钱,只是希望从这些大叔身上获得一些关注和爱。
这样的女孩,常是多子女家庭中最被忽略的孩子。而在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她们之前被忽视的关系模式 —— 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会将所有的关注倾斜在她一个人身上。
继续谈谈大叔。
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他们少年老成,小孩子的天性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
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
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我见过很多看上去理想的恋爱,一开始惊叹男女双方的浪漫与投入,那真是全情投入无怨无悔,但不知为什么,两个人越活越苦,很多惨事不断发生,并且两个人的个性发展好像也停滞下来,最终像王小波所形容的,就像两只小老鼠在谈恋爱。
对此,一位女子有非常好的形容,她说,她感觉和前夫的关系,就像是两棵歪脖树拧在一起。
这样的关系中,两个人都是在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一会儿你是巨婴、我是全能妈,一会儿我是巨婴、你是全能妈,都在全心全意考虑彼此。
但同时,都感觉到对方沉重而脆弱,自己的发展被绑住了。
见过很多个这样的恋爱关系后,我明白了,他们就是在竭力建立“共生”的关系吧。
我只有你,你只有我,我们的世界完全重合在一起,思想统一……
最终差异像消失了,而发展也消失了。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我见过的这些关系,多数都没有孩子,因为有了孩子就会破坏两个人的共生感。
养育孩子有三个阶段:
6个月,共生期,我称为“一个人的阶段”。
婴儿觉得和妈妈一体。
6个月到3岁,分离与个性化期,“两个人的阶段”。
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3岁后,俄狄浦斯期,“三个人的阶段”。
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中间还有我们共同拥有的另一个人。
爱情的发展,也需要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
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
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第二阶段的憎恨很重要,活过这个阶段还能幸存,才进入第三阶段,是两颗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
最后再说说安全感。
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有这样的说法 —— 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并且,国人也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
但是,有一个基本的真相是:
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作者简介:心理咨询师,用深度心理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微信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