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以道德教化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位置上,群星都会环绕着它。”当时孔子先生所处的时代,礼乐崩坏,战乱纷争,对于统治者来说,法家治国为政的思想才能平定天下,统一全国。相对来说,孔子先生这样的理论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故这种为政理念在当时也可以称为“政治乌托邦主义”。
但对于和平年代,孔子先生“为政以德”的为政理念所发挥的作用可谓是巨大的。这种理念是当代人类总体基础上的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当下情景中最合理的状态。以道德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这说明了孔子先生非常重视个体生命的长度和广度。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统治者想要更好的治理国家,就要用道德来教化百姓。道德——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且不违背社会伦理。遵孝道、行善事、实现功业等都是道德的体现。统治者大力推行为政以德,天下百姓自小就受到这样理念的熏陶,不断的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长此以往,天下越来越太平,国家越来越富裕,百姓越来越智慧。这样,百姓自然会认为是君主贤德开明,治理有道,会主动跟随君主,就像是群星围绕着北极星一样。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孔子先生对于以法治国的理念,也有一番独到见解。他主张德治与礼制相结合,就像他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的免于犯罪,不受惩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百姓,用礼制去规范他们的言语行动,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并且会正道直行。严刑峻法只能制止百姓在行为上的犯罪,只是表象的,无法根治。而道德礼制,是从心灵的洗涤净化,达到身体和灵魂的升华合一。我想这也体现的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孔子先生想要告诉统治者,怀着仁爱之心,施行仁爱的政策,去教育感化百姓,让百姓懂得礼义廉耻。同样,百姓也应用相同的方式为人处世。这样,从国家到百姓,上下同心,犯罪就会到制止。何乐而不为呢?
爱默生说:“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先生,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