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在我们工作和学习中,赞扬,或者肯定要是不断增加的,就容易被人接受。孩子们要是成绩如果不断的增加,他们就眉飞色舞,如果成绩下降了,闷闷不乐。伙计们的工资也应该是这一情况,哪怕工资只涨了一块钱,也很高兴,如果少了几块钱,就要问问这几块钱,去哪儿啊?涨工资,说明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降工资说明我们的工作肯定是出了问题的,问工资少了,少钱少到了什么地方,就是要问个明白就是想要推卸责任的意思,并没有要找原因改进的那种思路。
对于第一种情况,一直褒奖或者表扬的人容易相处在自满,高傲的心态,不批评极易掩盖错误,最后一定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教育。
记得有句流传很广的话:你不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社会会狠狠地替你教育他。奉劝那些一直称赞自己的熊孩子,而不愿指责自己的孩子,更不允许别人批评的家长,你不教育自己的孩子,将来社会会好好教育他们的。我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主人一家和他的同事一家,还有两家在一起开聚会,孩子们在一起玩,同事家里的那个熊孩子一会把其他三家孩子都打哭了,当主人和其他两家的同时去指责那个熊孩子时,同事一句:“孩子吗,就那样!”完了,一句批评和指责也没有。于是,三家都约束好自己的孩子,那个熊孩子仍不消停,把一杯酸奶倒到了价值6万块的钢琴上。主人刚说了一句那熊孩子,同事接话了:“不就是一架钢琴吗,至于这么说孩子吗?”主人一下无语了,聚会继续,主人悄悄的把那熊孩子叫过来说:“你看这架钢琴有点小,倒酸奶是不是特别的不爽,因为钢琴的长度和大小都不够,将来你见到了大钢琴,再倒上去,那感觉,那图案……啧啧……啧啧!”果然没几天,熊孩子在一家钢琴店把一架价值60多万的钢琴泼上酸奶,同事最终东拼西凑把酸奶钢琴买回家。
对于第二种情况贬损指责极易自尊心受损,缺乏自信,容易自卑,畏缩不前,犹豫不决,不易接受他人。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打骂式教育方式的传承,形成了不自信的人生态度,因为不自信而缺乏诚信,国家现在过多的强调这方面的内容恰恰说明我们缺少这样的东西。社会上的一些乱象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崇洋媚外,嘴里骂着小日本不是东西,但还夸奖人家的东西就是比中国强,争相购买,韩国把大炮都支到家门口了,人家的东西便宜呀,买买买;文人相轻,相互攻伐,不团结不爱国,缺乏信仰,也是这问题的集中体现。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们要学会有效利用。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了们说:“小朋友们,今天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白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