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句话的家长很可能会反驳:“怎么能这么说呢?优秀的父母更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啊?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家族,比如莫扎特家族,很多人都是优秀的音乐家……”
我不反对这种说法,我还可以补充一些论据,据说有祖孙三代都是清华学子的。优秀的父母确实可以养育出优秀的孩子。但问题是,是不是所有优秀的父母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呢?好像失败的比例还不低。这方面举例子不好,大家从身边也许就能看到这方面的例子。
为什么会这样?
阿德勒在书中描述了这种现象,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父母对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强加,因为父母很成功,就把自己的标准强压在孩子身上,引起孩子的反抗,从而忽视了该提高的内容;二是孩子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孩子意识到父母把自己当作炫耀和展示的试验品,并会为自己的成长打通一切,从而放弃了自我的发展,对一切不负责任。
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就很难优秀。
孩子在优秀的父母那里接受到的不良信息还不止这些呢!
当优秀的父母看到孩子学习上的不足时,往往非常恼火,当看到此时的孩子不如自己当年那样优秀时,就会涌出看不起。“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我当年学习没人管,也没你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多,可是你怎么学得这么差啊!”当孩子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时,会多么的难过,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呢?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是优秀者呢?但在父母的蔑视下,很可能心生绝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父亲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个成功企业家。他的儿子发展很不好,每逢提到自己的儿子,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儿子!”然后就是各种报怨和不满。这个孩子一方面很懦弱,一方面加入小团伙,破坏学校财物。记得有一次故意打坏学校走廊的玻璃,玻璃破碎的响声惊动学校政教处的老师,他听到老师上楼的脚步声,竟然吓得昏倒在地口吐白沫。他知道政教处的老师很厉害,他的懦弱不足以对抗老师。这是一种急性应激障碍,是潜意识在情急之中爆发出的自我保护。在120车上很快就恢复了,因为不是病理性疾病。
还有一类优秀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成就和光环中,他们内心的观念是,是那块材料不管也成才,不是那块材料,管也白费,大不了将来给他安排份工作,也能生活。这类家长因为工作忙,还信奉“树大自然直”的自然主义。我们不是完全否定有自然发展很好的孩子,但这样的父母无形中对孩子缺少了必要的关注和重视,当一个生命不被看见的时候,很容易消沉,很容易向下走。这种观念下的孩子,很难优秀。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更复杂,上面说到的是优秀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的是过度要求,有的是轻视,有的是熟视无睹,其实何止是优秀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压力呢?还有家族中的,班级中的,父母同事家的,甚至是社会上的优秀孩子都可能是孩子成长的障碍,因为这些人成为父母眼中的标杆,孩子就活在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中。
所有这些,根源处,是对生命的漠视。
生命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手段。
孩子就是孩子,是父母孕育的一个奇迹,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生命。
想想我们孩子小的时候吧!他们每一个细小的成长,我们都喜上眉梢。无意中的一个“啊”,你能听成“妈”,然后雀跃的告诉世界,我的孩子都会叫妈了!即使孩子把东西扔了一地,即使孩子打你一巴掌,你都会发自内心的激动,“这小家伙多能耐!”……不要多列举了吧?正是你无限的赏识,孩子很小就学会了走路,很小就学会了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汉语。
让我们回归到对生命的欣赏吧!
即使与外界的常规的标准比较,我们的孩子不是那么拔尖,那又怎么样呢?他/她也是我们的孩子啊!也许他在某一方面不同一般呢!再者,即使在我们能想到的事情上都表现的很普通,那又怎么样呢?难道就不是我们的孩子了?难道就活不成了?难道不成为顶尖的人物就不幸福了?
我们希望孩子优秀,究竟是为孩子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情结?抑或者是为了宣泄自己成长中遭遇的不快?我们这样做,真是爱孩子吗?
不要太快的否定。我们在教育孩子上究竟花了多少心思和时间?我们因此而做出了多少努力?我们在教育问题上进行了多少研究?难道仅仅花钱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名校就是尽到心了吗?我们真的爱孩子吗?
什么是爱?爱是对生命的欣赏与呵护,而不是任何强加,即使出于所谓的“为你好”!更何况,对孩子的很多要求中,有的不是孩子发展的需要,而是在弥补家长的心理缺失。
这个世界喧嚣浮躁,太多的急功近利,面对自己的孩子,让我们安静下来,珍视每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欣赏,顺其自然的教育。
父母的教育,只需要赏识,发自内心的,不需要技巧,不需要。
人是文化的产物,这话没有错,但前提是生命本身被赏识,被尊重,生命本身就会主动的学习文化朝向卓越;教育之为教育,不是外在的文化灌输,而是唤醒和点燃。
你是优秀的人吗?那就以你的优秀品质关注孩子吧,为了他的幸福,为了家庭的幸福,其实也是为了社会的幸福。这份努力,值得!
(《儿童的人格教育》共读笔记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