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同。有些人很早就找到了人生的端口,踏上了通往美好未来的征途,即使遇到坎坷崎岖,或者幸逢康庄大道,方向总体不会改变,便不至于犹豫不决,徘徊不前。努力而幸运者也许很早就能崭露头角,荣登奖台。有些人却命途多舛、兜兜转转,迷失在混沌未开之人生长夜,始终侦知不到黎明的曙光。但只要寻找,终究会发现最恰当的途径;只要出发,终有一天会到达规划的终点。
在困惑迷茫之际,不要轻易放弃;在青春迟暮之时,不要轻易言老。开始努力,任何时候都不迟。《论语》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世上人多如蚁,有几人能悟得仁义之道?绝大部分人是懵懂一生,糊涂一世,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就以为自己找到了正道,自此志得意满。其实大道难觅,真能得道,将此生活明白了,做个有道之人,千古景仰,何惜一死?当然,因为各种机缘,闻道有先后,只要最终得道,倒不在乎早晚。
事业的成功,更不必在乎何时。终其一生,完成某个愿望,固然是一种莫大的成功。行年九十,确定目标,发愤图强,得偿所愿,未尝不是一种莫大的成功。有些人少年得志,一帆风顺,早早获得殊荣。有些人磕磕碰碰,风风雨雨,历经磨难,终得大器晚成。其实从人生的意义上说,是殊途同归的。成功在于结果,而乐趣却在途中。
所以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不晚,也许你人生的正道,正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发现的。上帝将一扇扇门关闭了,就是为了让你找到最适合的那扇门。只要能找到,前面所有的摸索都具有了深刻的含义,晚一点进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有趣的是,或许你自小认为正确无比并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经过你牺牲青春岁月、屡战屡败予以佐证,完全不适合甚至是错误的。此时的心态一定难以言表,为过去的时光祭奠,还是为找到新的道路志庆,盖二者皆有之。但是,启动新的大门,心中必有疑惑:是否真的来得及?况且还有那漫长的寂寞。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任何事情,架不住坚持,更架不住长期的坚持,更有甚者,满心欢喜的长期坚持更有穿透力量。三五年小成是正常的,十几年大成是无疑的。六十岁起步,到七十岁便赫然功成,何愁时光已暮!
历史上大器晚成者比比皆是。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姜子牙。这位整日以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的姜太公,其实是在等待那个旷古知音,终于等来了独具慧眼的周文王,被拜为相,成就了千秋功业。姜子牙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到孟津经营卖酒生意,一直穷困潦倒。但他胸怀天下,志在安邦,从未停止过对治国兴邦之道的思考,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图,实现抱负。可是岁月蹉跎,直到暮年,才被周文王慧眼识英,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强周灭商,建立了统一的周朝。后世有谁会说,姜子牙成功的太晚!也许正因为晚,姜子牙成了千古的励志典范!
如果说姜子牙是满腹经国大计,只是等待被发现的话。刘邦则是在毫无根基,几乎看不到远景的情形下,夺得了天下,成为一个传奇的创业人物。秦二世元年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时,已是47岁的“高龄”了。在古代,这个年龄已进入老年阶段,可以自称“老夫”了。刘邦其时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非出身贵族,也没读过什么书,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治国,只是做了个沛县的泗水亭长,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吏。但他并未就此妄自菲薄,而是在起义作战中不断思考,不断成长,与其他义军合力摧毁秦国。又团结各路人马,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取得了楚汉相争的胜利。仅用八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跨越,从一无所有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开创西汉三百年基业的开国皇帝,刘邦创造了大器晚成,大器快成的奇迹。
打天下,治国家,不怕年龄大,不怕出发晚。搞艺术同样不怕迟。很多人认为艺术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打下基础,见到成效,年龄大了学不了。而著名的画家齐白石也是起步晚,基础差,却成为名扬四海的大艺术家。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砍柴、放牛、种田,他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以现代人的理念,几乎可以断定,齐白石没有什么未来。然而,他却刻苦训练,持之以恒,结果异军突起,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文学、艺术,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够勤奋,够专心,够持久,永不言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