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杨宝山隐姓埋名为革命不顾个人安危,曾受到毛主席,任弼时的赞扬,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忠贞不渝的革命气度。
那么,折高舍己救人英勇就义,则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临危不惧,凛然大义。他留下的资料并不多,仅凭他的义举,就足以感动所有人。
折高是时代的英雄,必须沉入历史的深处,才能听到她大义凛然的声音。
萨拉乌苏河流经鄂尔多斯千转百回,形成了一条长达近一百公里的大峡谷。峡谷内共有十六道湾,其中滴哨沟湾就坐落于河谷南端。它北连城川、乌审两大革命根据地,南连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三边牧场向陕甘宁边区输送物资的必经之地。围绕这个交通要道,历史上曾爆发过不计其数的战斗,许多革命先烈长眠于此。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宁夏马鸿逵策应进犯三边。被国民党授予准将军衔的东乌审保安司令奇玉山和城川地方部队突然变脸,调转枪口对付共产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滴哨沟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伊克昭盟蒙汉支队曾和马鸿逵、齐玉山等匪帮以及钦克、乔达赖两股叛军在这里发生过一百多场战斗,党史称为“伊盟革命扯锯战场”。
当时伊克昭盟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到东北等前线作战,城川一带留守的只有成立不久的蒙汉支队,敌我力量十分悬殊。面对党交给的重要使命,蒙汉支队勇担大任,用高超的作战能力和顽强抗敌的精神打了很多漂亮仗。
1947年7月,钦克、黄玉堂一伙叛匪,联合东乌审奇玉山匪帮及西乌审叛变的铁木尔大队共约五百余人,气势汹汹地向城川办事处扑来,留守的蒙汉支队共有二百余人,在弹药奇缺、处境艰难的情况下顽强抵抗三天,保卫了城川。
在这场战斗中有位英勇就义的烈士叫折高,土生土长的城川当地人,1944年参加革命,是连长杨明山的通讯兵。他熟悉这里的一沟一坎、一草一木,折高背着掷弹筒在连长杨明山的指挥下向敌人精准开炮,打得敌人无处藏身,无法靠近河边。
关键时刻,折高突然发现叛军狙击手举枪瞄准了正在指挥战斗的杨明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箭步向前,一把推开了杨明山,自己却中弹倒地……
当杨明山抱起血泊中的折高时,半晌他从昏迷中醒来,微微睁开眼睛,只说了一句话:叛军过河没有?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长眠于此,他的义举,不仅仅是救了杨明山连长一命,而是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保住了革命的新生力量,他的英雄事迹可与英雄王杰齐名,与董存瑞、黄继光也不逊色。
滴哨沟战场纪念园巍巍耸立的纪念碑是英烈们的归宿。在碑的中上处有一个“骑马射箭”的蒙古骑兵雕像,像展翅欲飞的雄鹰,直击长空,俯视和守卫着脚下这方热土,那应该是折高光辉形象的化身,也是蒙汉支队横刀立马的象征。
中国人民的革命曾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许多国际友人的鼎力相助。我们熟知的有白求恩、柯棣华、斯诺、史沫特莱等等,其中斯诺的一本《西行漫记―红星照耀着中国》则影响了世界,一名叫欧文・恩格斯特的美国进步青年,在读了这本书后,打开了新的视野,使他更倾心于神话般的中国革命。
他到中国不久,进步的新闻记者羊枣死于国民党狱中,恩格斯特便起了与“羊枣”同音的中国名字。
不久,党中央撤离延安,在光华奶牛场工作的阳早,赶着八十三头奶牛转移,来到荒凉偏僻的三边地区建牧场,帮助当地牧民改良牛羊。
寒春,原名Joan Ilinton,出生在一个美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两岁父亲去世,母亲是一位中学校长。慈母的教育使她立志要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她的哥哥韩丁以及哥哥的朋友阳早等常在一起谈论国内外大事,关心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她触动很大。当时她已是核物理的研究生,是少数几个参加过“曼哈顿计划”的女核物理学家,并参与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寒春决意放弃科学家的梦想,毅然动身也要来中国。1948年在宋庆龄主办的福利会的帮助下,寒春首站来到上海。通过地下党于1949年三月到了延安,跟志同道合的阳早久别重逢。
四月,寒春与阳早在边区政府礼堂举行了气氛热烈的婚礼。中共元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到场祝贺,并书赠喜幛:“爱情与真理的结合”。自此以后,这对喜结连理的美国夫妇,开始了携手共同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新旅程。
为了发展中国的奶牛事业,阳早寒春从延安―三边―草滩―南郊―昌平,一生未离开农牧场,孜孜不倦地推广科学养牛技术,发展奶产业,在中国奶牛业发展中凝结了他们毕生的汗水和辛劳。
2003年12月25日,八十六岁的阳早因病去世。在阳早的讣告上,有一句评语:“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是阳早的夫人寒春执意添加,她解释说:“我们在中国呆了一辈子,不是为养牛来中国的,是为信仰而来的。”
一对外国夫妇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和信仰,其精神是难以用“伟大”二字能表达清楚的!
阳早寒春晚年时,他们专程回到阔别多年的三边牧场看望老乡,一部纪录片把大家从相逢时的欣喜带到离别时的伤感,全体学员洒下了追思的热泪。
树碑昭英烈,存史启后人。今天,踏上这片血与火浸润过的热土,踏上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草原,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心中的理想信念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深深震撼到了我们。
在王震井纪念园旁边的营房,我们全体学员支起炉灶,按照当年八路军的编制,分为几个班,体验当年359旅大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实验。尽管只是生米煮成熟饭这么简单,但从中体验的味道与现代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是很不一般。
面对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全体学员庄重地举起自己的右手,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做出了庄严的承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在鄂托克前旗党校,我们聆听了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党性教育课。从历史到现实到未来,“我们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有了一个清新的脉络,我们党九十八年奋斗的历程始终贯穿着一条宏大的主线,那就是新华门前永远不变的那五个鲜艳的大字—“为人民服务”。至此,我们主题党日活动也有了一个圆满的答卷。是什么力量支撑先驱们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奋勇向前、毫不退缩呢?
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是忠贞的革命意志!
一位学员深有感触地说“耳闻目睹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及丰功伟绩,对于我本人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及心灵的洗礼。”
离开红色草原已有时日,耳畔还会不时地响起滴哨沟战场的枪声;城川、三段地解放的炮声;城川民族学院朗朗的研讨声,眼前就会飞杨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尽管历史早已湮没了边城古道,但岁月带不走那些熟悉的英名!今天,在这片血与火的草原上,一股英雄气息,依然在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