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于2006入选为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千年,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足有30道工序,造就了苗银瑰丽华美的风格。
有待点评:
苗银在千篇一律的银饰中风格尤显独特
——有待,有所为,方有所待
(文章来源:非遗美学)
大家好,我是老鞠。
苗族银饰是苗家妇女最喜爱的用来装扮自己的传统饰物,从头到脚,种类繁多。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以贵州雷山县为代表,银匠主要集中在该县西江镇。
每逢节日,苗家姑娘全身都戴满了银饰品、银插花、银牛角、耳环、项圈、衣片等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可达二三十斤。踩着鼓点,跳起舞来,银光闪闪,铃响叮当,饶有一番情趣。
苗族银饰的种类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
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复之美。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
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搂",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压花,纹饰精美,用来装饰衣摆、衣背等主要部位。
配片稍小而简单,用来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或者缝饰在主片排列的间隙中,起喧染及衬托作用。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银燕雀也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
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
非遗科普
苗银该如何保养?
银饰与空气接触久了之后表面会被氧化,显得不如以前光亮,那么,银饰该如何保养呢?不戴的时候记得放入珠宝盒中。平时清洗可在清水中加入苏打粉擦拭,再擦干银器上的水。又或者蘸牙膏刷洗饰品、再用清水洗干净,以棉布擦拭干净就可以啦。
更多非遗故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ichyoud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