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一一
写在前言:
从前娱乐很少,除夕夜整晚整晚都只能看春晚,看了春晚,好像才能算新的一年到了。
追了十多年的春晚,家人围坐看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个人每年最期待的是语言类节目。
看了十多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还是在期待,在展望。今年的语言类节目你看了吗?又有什么想法呢?
(一千个观众一千种心理情感,以下个人观点与个人审视角度,理解万岁。)
且听我说说@春晚语言类节目
01:主题这么好,凭啥败给“我懂了……”
灯火明明里,炮竹声声里,嬉闹玩乐里,贾玲大佬在喊你。第一个语言类节目叫《真假老师》。
小品中贾玲作为一个清洁工,被这家上高中的儿子要求扮演母亲应付老师,最后这家儿子他爸突然从国外回到家了。(只有我在问,出国回国难道是过家家么,这么速度,还不带让他儿子知道?亲爸?!)
小品后半段迎来主题提升的一声炮响。当孩子他爸气愤孩子撒谎 ,举手就要打时,贾玲一段话,融入满满的情感,“既然今天赋予了我一个母亲的角色,我就要说几句,…………原来城市里被父母因为工作而忽视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
此处应该是节目的精华提升阶断的。
可惜,当你还沉浸在对贾玲那段话的思考回味里,孩子他爸转变的速度那叫一个飞流直下三千急,孩子他爸毕恭毕敬,一板正眼地说,我懂了,比起赚钱更应该花时间关心孩子。
并不是反感说教,而是反感连情感的自然抒发都没留有一丝空隙,节目整个急着揭示主题,急着表达“我懂了”,急着去灌输小品蕴含的理念。
以至太缺乏生活的烟火气息,因为毕竟,道理的认可不是一味靠生硬的结论式说教,而是需要去融化去感化的。
02 老年夫妻撒狗粮,等等, 你这叫早恋吧?
当潘长江和蔡明一同挽手走出来,还一阵欣喜,终于有点转变了,终于不用全靠抨击潘长江老师来承包笑点了。
当蔡明老师操起南方口音表现的温柔娇嗲,与潘长江携手的时候,那场景还是挺美好的,这可不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现场演出?
只是等到台词呈现,话说,潘长江追了蔡明20年 在一起过了40年 潘长江差3个月70 ,
这爱情……还真有点急呵!……
……就先不提那个教练的某些浮夸了…(也许为了喜剧效果)…
节目设计细节处理可能要更好一点,不然明明那么美好的主题“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当夹杂着一股早恋急急的气息……信服力咋就有点打折扣了吶……
03 亲爱的,创新式的诗词节目,没有字幕我听不懂
贾旭明老师对答诗词确实有模有样,但亲爱的,听久了听着真感到累,也真诚替他那么费力的念唱式感到累,一直在猜他的诗,……猜到最后,不想猜他说的是啥了……
时间的紧急,使得对答诗成了用力喊字,音太重,没有字幕,倒听不懂那些诗的本尊了。
谁还我诗歌的旋律美?
昨夜不思念谁,
只是无比怀念董卿与《中国诗词大会》!
04 主题那么明确,合着后面就要一言不合闹紧急刹车?
孙涛和秦海璐的小品《提意见》,题材批判现实社会的领导作风,比较难得。
佩服孙涛那段模仿领导的惟妙惟肖,直观地讽刺了领导耍嘴皮子功夫,不办实事,很有几分触动。
只是前半段真有力,无奈后半段真是太急!(见图)
可以理解有教化的内容,可以接受有教化的内容,就是,既然这样,能不能要么把前半段再做强一点,要么后半段转弯就不要那么急呢?
不然又成了生硬的灌输,像在做数学题,一个观点+一个故事=一个道理。
05《回家》场景那么急,刚开始以为是吵架昵!
据说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方芳本人的真实家庭经历。是想通过这个作品,达成父辈们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的心愿。
说实话,这个节目昨天晚上没怎么看进去,中间开始揭露主题,特别是女主人说她父亲那一段,明显有了气氛,只不过,莫名其妙的又直接进入了下一个欢乐情景,整个观看代入感没那么强烈。小品急于表达太多内容,到最后哪一个点都表达的模糊不清。
但这个小品主题还是不错的!
06
后面那3个小品,第一遍没有太认真的看,就先不评价了。
07
作为每年都期待春晚的人儿,吐槽还真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只是有些着急。
总以为,如果那些细节处理的更加灵活,如果不那么急着去得出一个结论,不那么急着去生硬的灌输,那样节目可观性会更强的吧。
毕竟春晚小品的主题都还是不错的,只是表演的成分太重,一不小心,过了,观众也就记不住了!
后序:
小品是一种浓缩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形式,短短几分钟想既要以活泼诙谐的表演带给观众欢乐,同时又想要凝练出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确实不会那么容易!
吐槽归吐槽,大体认为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主题还算比较明确,总体还行吧。
就是,多希望来年春晚节目相对不排那么满,时间不那么急,那么急,让每个节目的舒展度、表现力有更多的空间。
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