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和下一期,就是对于目标地区招聘情况的分析。这里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面阅读官方信息,特别是近两年的招聘信息,对目标区域的用人取向、招聘要求和招聘流程进行了解,从对身边的2020届部分毕业生的了解来,一般有针对性的准备最后都会有不错的结果,反之,由于“临时起意”而导致的手忙脚乱最终会耗尽时间、金钱和精力。
另一部分就是所谓“小道消息”和“民间经验”。这个部分包括对于一个地方风土人情,社会环境以及行业状况的了解。作为教育行业来说,一旦入职,可能就意味着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同一个区域甚至同一所学校工作,所以对于薪资、发展前景和生活成本的考量就非常重要。当然,这部分信息的组成更为复杂,有时候真假难辨,对于要参加“校招”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由于招聘流程被“简化”,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所以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态度,绝对不能因为招聘人员的“感情牌”和“金钱诱惑”而盲目签约,导致“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被浪费;同时也不可“犹豫不决”,“挑三拣四”,毕竟2021届的秋招是十分艰难的。
先说说官方信息。官方信息一般包括预公告、各校的招聘宣传、正式公告、过程性公告以及考察聘用公告。
预公告、各校的招聘宣传以及正式公告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一般预公告的作用引起考生的注意,告诉有意应聘的人,这个地方即将招聘,比如广州市花都区前阵子就贴出了招聘的预公告。若要关注到预公告,就需要事先有非常强的目的性,甚至有“非此地区不去”的决心才可能关注到。一般来说,广深两地喜欢采用预公告的方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新闻通稿当中采取”变相预公告“的做法,例如,提到增加教育投入,公开一些新建学校的规划,发布教育人才引进待遇等等信息,都可以视为是一种宣传和信号。而各校的招聘宣传则是针对目标学校的做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一些学校会事先进行招聘宣传,里面会有对于学校的介绍,用人需求和招聘数量,有的学校还会展示往届招聘人员的资历和学校招聘人员的联系方式。深圳就比较喜欢使用这种宣传模式(广州有时候也有一些,其他地方可能也有一些),这里不对这种做法进行评论,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要重视这类信息的价值,这类信息能够让我们了解该校的用人取向、招聘门槛和发展前景。可以说,在紧张的秋招中,它是相当有价值的信息。不过和前面相同,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才能够采集到这类信息。
重头戏是正式的招聘公告,无论事先了解的多么充分,甚至有些人已经和目标学校进行了接触,但是求职是否成功,还是要根据正式公告中的要求和流程,因为这是法定程序,只有通过了这个程序,你才能正式被录用。在正式公告中,一般都会几个方面的内容:资格门槛(学历、年龄、专业)、报名时限和报名方式、招聘计划、考核项目和录取标准、录用后人员待遇、注意事项、其他附件。
下面以本人目标地区19年秋季校招的正式公告为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资格门槛。广深珠中的校招,最低学历是本科,专业必须和相关规定相符合,深圳则要求研究生的本科学历必须和专业要求一致,其他地方对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学科教学(学科)两个专业也视同符合条件。至于年龄,很少见过不符合条件的人,一般都是35岁和40岁两条线,不过广州很多区的招聘都将应届毕业生的年龄规定到30周岁以下,如果有些辞职读研的老师,可能会有少部分的年龄上不符合。但总体而言,珠江口两侧各市对于年龄的限制不像长三角地区那样严格。资格门槛是“客观硬,主观更硬”的“双硬核”状态,意思是说,即使达到了基本条件,还会进行二次筛选,特别是深圳,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
其次是报名问题。一是时限,要保持对目标地区招聘信息的敏感,才能及时参加招聘,错过了招聘时间,机会就流失掉了。二是报名方式,近两年很多地方开始推广“网上报名审核+现场确认”的方式,很多经验贴中提及了材料审核时的面谈问题,这方面我没有经验,不好做过多评论。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各地对于材料准备提出了五花八门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你所在学校材料获取的便利度,特别在招聘高峰期,需要大量材料,一定要做好多个版本,特别是电子版,确保能够随时上传。
再次是招聘计划。这个文件关乎于岗位选择和招聘名额问题,有些是具体到学校,有些则是以学科为单位,录用后统一分配。不过,作者还真的见过一位老哥在没有招聘名额的情况下,竟然还能网审通过,最后在现场资格审查时被告知不招该学科毕业生的囧事。因为有些招聘要走好几个地方,有的地方是将指标分配给各个考点,有的则是“统筹使用”,一定要事先弄清楚。
再接着是考核项目和录取标准。最复杂的就是广州“优才计划”的招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靠谱”的考核流程:综合面试-试讲或说课-笔试,任何一关都有可能被淘汰。其他地方,除中山外,基本上都只有面试。而且近两年出现的一个趋势是面试前置或者减小笔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甚至完全取消了笔试。而深圳市属中学的笔试大多以专业知识为主。所以,对于这些地方的校招,还是侧重于教学技能和日常积累是考察,特别是对于近些年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解和阐释。这里面还需要注意每个环节进入下一环节人员比例的问题,在此节录如下,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根据考生综合素质评估成绩高低排序,各职位按1:5的比例确定进入说课/试教的人员。未达到上述比例的,按实际人数进入说课/试教。
为确保招聘工作的竞争性和公正性,综合素质评估开考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达不到开考比例的,可视实际情况开考或相应减少或取消岗位
各岗位拟聘人数与符合条件报考人数比例不足1:3时,该岗位将不予开考或按比例核减招聘计划;要求为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岗位不受开考比例限制。
面试成绩合格分数线设定为70分,未达合格线的不能列为考察及体检对象。面试结束后,招聘单位依合格考生面试成绩从高至低的排名顺序,按岗位拟招聘人数1:3的比例确定入围笔试人员,若达不到比例人数,按实际入围人数组织笔试。
考生在报名时须提供相关材料。招聘单位组织专家对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查,结合岗位特点,通过查阅简历、面谈或专业测试等办法进行预评分。评分标准为:学历、学位、专业、学习成绩等占50%,职位所需其他条件(如在校表现其他综合素质表现)和现场面谈表现情况占50%。各岗位从预评分在70分及以上的考生中,按以下公式确定入围面试人选:(公式略)
至于录用后人员待遇、注意事项、其他附件等内容,这里说几点,一是“服务期”问题,广深珠中四地当中,只有深圳提出了五年服务期的说法,但是其他地方在实践中是不是存在就不得而知了;二是“教师资格证”,多数都表示可以暂缓一年,不过取得教师资格证在很多地方都是转正入编的先决条件;三是“待遇问题”,这四地都表示是事业编制聘用,不过要服从分配,但如果能够有幸被名校录用,你被分配到其下属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不吃亏的。广州还提到了高级和中级岗位数的问题,这种应该是针对应届生中有工作经验的小伙伴而言的;最后是附件,里面有些指南说明和联系方式,这些要认真保存好。
过程性公告以及考察聘用公告在这里放到一起来说。
对于过程性公告来说,一般就是一种公示性的信息,包括每一个环节入围的名单和成绩公告等等。现在社交平台的种类多种多样,这些信息有时候真的就是“给人看的”,但是有一种比较特别,就是各个岗位的报名人数,深圳、珠海都有这样的公示,可以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是考察聘用公告。此时公告中所列人员技术上只是“拟聘用”状态,后续还有考察和体检等等环节。一般来说,在校平时做个“乖宝宝”,考察环节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体检环节是有不通过的情况,看来校招前需要多多注意保养。
对于这个“拟聘用”名单,需要关注的是这些人的成绩和毕业学校等等信息。广州“优才计划”曾经出现过宁缺毋滥的情况,就是这个岗位无人应聘成功,当然就是那种“超级名校”,门槛实在太高;深圳很多区会有春招,个中原因恐怕是新建学校的人员编制审批以及秋招违约而空余的名额所致,不过21届应该不会有这种问题;最详细的是中山教体局的公示,年龄学校专业成绩一个不少,我就以它为“瓜”,来做做分析:第一,研究生在纪中和一中成为了绝对主力,师范院校毕业生占到了绝大部分,且各个层次的学校都有,当然东师和华南师大还是有一些主场优势,颇有一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觉,由于这两所学校在中山教育界的地位较高,所以校招录取的毕业生的层次和能力水准也可以想见,不过这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观察与分析;第二,性别分布相对均衡,女生略多,这在基础教育领域很常见,这里不做任何评论;第三,年龄过大可能不会被接受,年龄最大的是1993年,当然,如果您有中级甚至高级职称就另当别论了 ;第四,也是我个人的一个疑问,就是这些人当中,是广东省外的比例究竟有多大?本期不讨论这个问题;第五,中山市的普通中学,甚至是一些市直属的重点中学进行如此大量的招聘,究竟哪里来的如此众多的空余编制数和岗位数?当然,这个问题也不在这一期进行讨论。
总结起来,对于官方信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是一种规则性、制度性和法律性的流程,但是在这之外的一些东西可能不会那么容易被察觉,下一期谈一些对其他类别信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