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逻辑思维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成甲老师,为了快速成长,曾经在2年内读过200多本书,结果却发现那2年是成长最慢的,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获得的却是少得可怜的收获,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其实,这几乎是每一个学习者在初期阶段都会掉的坑,在学习成长的初期阶段,我们都是菜鸟,通常会犯三个错误,恨不得:1.读书的数量多一些 2.每本书都读完 3.速度快一些,越快越好。 贪多求全图快,嗨了自己,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真的是“然并卵”。
一、为什么大多数学习者都会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这个大坑呢?
从小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正统的读书方法: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心动或有启发的句子、段落,就画下划线或者摘抄到笔记本上,似乎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的学习者可谓遍地都是,可是这也让他们深刻地体会了什么是“听过了无数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二、为什么我们所谓经典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恰恰是人类大脑的短板。科学家经过多次研究发现,要想让大脑发挥高效的记忆功能,就需要将输入的新信息与原本的旧经验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大脑记住新知识的高效方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这样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加深理解与认识。
三、为什么这个简单的读书方法却很少有人践行?
我们大脑的习惯是寻求新刺激,快速把书读完,我们都希望读完书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速不断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读到这里,我对此书相见恨晚,最近这几年我就是这么干的)
那么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请看知识管理专家成甲老师在其著作《好好学习》中是怎么说的?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及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
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成甲老师说的临界知识,其实就是这个世界底层的基本规律、法则。我们读书时要将书中的新知识与临界知识相关联,学习才会更高效,避免“低水平勤奋”。当我们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带着这个问题去找相关的资料,然后仔细的观察:
1.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提炼思路、关键表征)
2.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关联已有关键表征,what提问法)
3.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演绎其他领域)
其实以上三点总结一下就是四个字:归纳、演绎。当我们学会了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后,便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临界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我想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于是找来了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通过仔细研读,对照成甲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逐一回答:
1.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
答:作者通过让读者首先明确自己的人生使命,然后确认自己的角色,为每个角色选择第二象限目标,安排每周的要事计划。通过以上几个步骤,从而提高时间管理的效能。
2.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答:找到使命、第二象限、周计划,这些都是我之前熟悉的知识。明确人生的使命,其实就是问你的人生是为了什么而活,本质是“黄金思维圈”里的Why。
根据角色确立第二象限目标,把目标转化为每周的重要行动,这其实应就是应用了“二八法则”。
3.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答:通过“黄金思维圈”明确人生使命,用“二八法则”做生命中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我可以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运用在阅读上,读一本书前,先问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也就是“黄金思维圈”的why,然后用速读法迅速提取一本书中20%的精华,也就是“二八法则”。这种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经管类书籍。
总结:
真正高效的学习方法是把新结识与旧知识进行关联,更重要的是要认真深入地思考,找到这类知识背后的底层规律、本质,以后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这才是真正的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