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段语录中间夹着三句孔子论君子的话,以主题而论,所以拆并作两篇。
为政第二(2.11、2.15、2.16)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能产生新的想法,有这个能力,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随记:为什么温故而知新,就“可以为师”了呢?
这证实了孔子对“师”的看法。什么是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孔子对老师最好的评价。
孔子本身没有固定的老师。“圣人无常师”,孔子从各式各样的人身上学习各式各样的知识技能,但他由此习得的最重要的一项,却不是射箭、弹琴、驾车这些技能,而是他“每事问”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在长期的自学过程中,磨练出了坚韧的性情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他走在人群中,“无友不如己者”,“不如己者”对自己只有“不善者而改之”的借鉴作用,却不能起到“从之”的引导作用。也许对于孔子来说,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一件事。
这种始终以自我提升为目标的强烈目标感,让孔子无论走在哪里,都保持一颗警醒的心,来主动地寻找别人的优缺点,对比自身,自励自诫。
什么是师?人皆可师。师就是值得你学习的人,师就是对你来说在某些方面优于你的人。从这个角度讲,人皆可为师。
孝悌可以为师,造父可以为师,“温故知新”,当然也可为师了。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如果不思考,那就是读傻了;那如果一直思考但是不学习的话,精力耗光,也没有什么长进的。
随记:古人留下多少思想经验,用书本传递给我们,这就是文化。一心想着白手起家,抛弃祖宗的大笔遗产,恐怕多半是太年轻或者大傻瓜。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是思的基础,学了再思,思了再学,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就是成长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想的太多,读书太少。”读书太少,不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把未经磨砺的思想用粗浅急躁的语言说出来,除了废话,恐怕没有其他结局。最可怕的是,他不以为错,硬是拿年轻的时间和身体折磨自己的脑袋和精神,以至于“殆”。看看孔子拿自己做的实验结果:“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血泪的教训。
所以,年轻人,赶紧学习吧!想想培根的名言:“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学而不思,迷惘算是轻的,思而不学,累了,还能再爱吗?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攻击这些乱七八糟的言论,辩倒他们,让这些害人的言论不能再害人!
随记:孔子说到“攻”字,情绪算是比较激动了,论语里连这句总共才出现4次“攻”,一次是冉有为虎作伥做了季氏的家臣,孔子激动起来,大骂冉有,呼唤学生们群起而攻之,而且堂堂正正,可以“鸣鼓”。一次是樊迟难得问了个好问题,孔子很高兴,大赞“善哉问”并且回答他。
这一回没有上下文,情境不得而知,不过孔子还是很激动,大声疾呼“打倒异端”,“消灭害人精”的时候,仿佛能看见这些乱七八糟的言论对孔子的刺激。孔子一向厌恶“巧言令色”,喜欢“敏于行而讷于言”,如今异端大行于世,岂不是对真理“大道”的排挤?这“异端”大概触及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不得而知。
不过有一点要明确:真理越辩越明。我指的是真正的“辩论”,不是牛头不对马嘴,瞎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