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火星文”、“葬爱家族”笼统概括的“90后”,曾是“年轻”的同义词。
如今,连90后也步入三十而立的年纪了。
虽说被越延越长的人类童年和教育时间,冲击了我们这个时代里“三十而立”的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同样的童年时间和教育时长下,许多同龄人不到三十就已经“立业”、“创业”、“成功卖掉再创业”和“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不禁会想,和这些明显走得更前面的同龄人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呢?
10月18日我在输出力学院听了阿秋主讲的一门公开课:打破思维定式,大开输出之流。课上提到了三种定势思维。不得不思维、索取思维、看不见自己的闪光点。
或许造成我们和他人差距的原因就在这三点里。
定式思维1——不得不思维:评判事情非黑即白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困扰我们的事:工作为什么那么苦、生活为什么那么忙、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老公为什么不答话。
我们不得不活着,不得不工作,不得不忙碌。不得不照顾孩子……都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是常态。那么我们面对不如意,是不是只能失意,什么都做不了呢?
对此,阿秋分享了她的一段经历。
刚毕业的她喜欢设计、喜欢做广告。但阴差阳错去了从没想过的教育行业。
工资低不说(第一个月给了400),完全不在擅长领域内的工作一点都没有意思,还压力很大。因为讲课效果不佳就会评分很差。纵使有心努力,还是在那之后不久就成了全校的吊车尾。
怎么办?认输、辞职、跑路吗?
不,阿秋留下来和自己死磕。她想,没意思的东西会永远没意思吗?它一点都没有可能变得有意思吗?
如果在自己过去的定义里,上课是没意思的,做广告是有意思的。那为什么不把上课的定义置换成做广告呢?
做广告是把东西推销给客户,让客户信任、接受、采纳、获得。上课也可以是把知识点推销给学生不是吗?
这么置换了上课的定义以后,上课就不再是任务,不再是让人讨厌而不得不去做的工作了。
阿秋觉得自己热血澎湃,开始发挥她知道的所有广告方法、技巧,迁移到教学当中。有不足的,就去查资料。有表达不佳的就去学新方法把它表达好。遇到学生上完课还是没懂的,就去交谈,寻找没有懂的卡点。然后迭代、调整。还在周末去公园,对着空气,对着练功的大爷大妈讲课。对着镜子不断练习……
没多久,她就又变成了第一,从全校倒数,变成了全校正数。蝉联好几届。
阿秋想用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不得不的事,那些困扰你的事,并不是永远困扰你的,只要 你愿意去转变,它们完全可以变成让你骄傲的事。
后来,她又如法炮制,解决了一系列她不得不去做的事,最终换得回报。
因为上课上得好,阿秋就被分配去做教研了。
面对全新专业领域一窍不通,在调研了各种专业教案后终于决定再次结合内心的激情:做设计。
于是阿秋推翻了现在的大纲,重新开始天马行空的编了一个星球,里面有小三角小方形还有奥特慢和奥特快。居然广受欢迎。
直到现在这套教材还有老师沿用。
可见,这个世界联结得比我想象的更紧密。
知道吗?物理学家数学家美国航天航空局的专家都可以辞职去折纸喔~
既然连这种看起来毫不搭嘎的领域都能跨界结合,我们那些愁苦的事,又何愁没有出路呢?
定式思维2——索取思维:赚钱、积累就是向外拿更多
一切不以发家致富为目的的劳动都是耍流氓!就像趁早提倡的,我们要更好、要更美、还要更有钱。
但是钱应该怎么赚呢?是向外不停的拿不停的抓不停的吸收?还是向外不停的给不停的流淌不停的播撒?
前面提到阿秋刚毕业的时候第一个月只有400。两年后,她就因为教学质量好晋升月入2万一族。当时其他的机构月7万8万的挖人,阿秋没有走。按她的话说,她觉得自己还没有满。
阿秋相信,当我们还不满,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向外流淌,辐射他人的时候,即使外界给你的金钱很多。这些钱也是会萎缩的。所以她留下来打磨自己。等她真的觉得自己足够满的时候,她就开始创业,教更多的人如何学习、如何输出、如何生产自己的价值。她还写踏实有用还好玩的旅行游记,被杂志找上门邀约体验旅行开专栏。她喜欢拍好看美丽的照片,也被杂志找来申请刊登。
从400到10万,阿秋不过用了几年而已。过程中她一直在创造价值,赋予他人价值、教他人创造价值。坦白说,我的个人学习道路也是在遇到阿秋和阿秋的输出力以后,才正式打通了学习的经脉,开始累加阅读、学习和技能的效用的。这份给他人带来的赋能,让源源不断的金钱流淌向这个活力的少女。
无边界的给予吸引无边界的回报
阿秋还讲了个小故事。
为了找某一领域的教育专业资料,阿秋翻遍了全网络也遍寻不见。正苦恼着,某个作者的文章恰恰满足了她的需要。她非常高兴,因为真的找了很久很辛苦,而这个资料对她来说又很重要。于是她就打赏了520。
没想到,这个作者找到她,告诉她这是他收到的最大一笔打赏。然后就用更多的数据信息作为知遇之恩的回报。
而这些信息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阿秋打赏的价值。
所以,阿秋告诉我们,要修炼自己的给予力。让流经自己的美好也流经别人。
定式思维3——看不见自己的闪光点
天才是天生的少数人吗?还是大多数普通人都可能成为天才?
人的才能是固定的吗?还是适当锻炼可以变强?
从这两个维度,人们对于天才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天才说:认为只有天生的某些尖子才能成为天才。其他人都不行。而且才能是固定的,不会变了。
优选培优:认为天才的种子是存在的。所以要从普通人中筛选出来。然后重点培养。而普通人即使重点培养也是马上就有上限的,成不了才。
人皆有优势:不存在天才的种子。但是人的才能确实是固定的。所以只能鼓励大家找到自己的天赋。培育非天赋技能是注定失败的。
人的才能皆可成长:不仅不存在天才种子这种东西,每个人的才能也不是固定的。只要你发现它,无论是否是天赋,都可以变得更好。人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培养几个技能,培养不培养天赋,培养到什么程度。
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当今有名的社科类作品《异类》、《刻意练习》、《终身成长》等都是支持“人的才能皆可成长”的。我们和天才的差别并没有显著到,即使刻意练习也抵消不了的程度。
或许,你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之间,唯一的差距,就是你是否看见了你身上的闪光点,是否决定培养它而已。
阿秋在课堂上问我们:你和你的榜样差距大吗?和你的榜样相比,又有什么是你独有的呢?
找到这个独有的东西,灌溉它。
这就是你的差异化竞争力。
学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可以写《成功之书》:记录下你每天被人表扬的内容。记录下你觉得你做了后很开心的事。回头看,就会从中发现你擅长的事、你轻易就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事、你的激情所在。
summary总结
三大定式思维,不得不、索取、看不见自己的独特之处。
应对方式:
1修炼转化和置换的能力对付不得不思维,当你不得不做的时候,主动找到这件事和自己喜欢的事之间共通的地方,去做好它。不得不就变成了主动选择。痛苦就会转化为荣耀。让你从落水狗变成英雄。
2修炼给予力对付索取思维。当你觉得自己不够,想要获得更多的时候。先去把自己的价值给别人,让别人成长,创造出更多价值。过程中你一定会不断充实自己。当你足够充实了,不需要向外伸手,金钱和机会就会来找你。而当我们内在不够满的时候,就接受一个看起来很优厚的诱惑,可能反而会萎缩了我们自己的价值。
3修炼欣赏力,去发现别人的好,也要发现自己的好。如果你相信人的才能不是被基因决定的,不是毫无发展可能的。那就去灌溉你的独特之处。它们会越来越壮大,最后交织成你的一片天堂。
如果不知道哪里好,可以选择记录《成功之书》。通过观察内心的情绪和他人的反馈,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最后
上完课,我反思了自己的现状。
我不得不带孩子吗?不,是我选择面对他,面对他对我的映射。我从他身上看见了自己。这恰恰是我的自我探索最需要的。
我总是向外索取吗?是的,我索取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索取他人关注,索取支持和理解。但是我自己却没有先给与。我和同事合作的时候,我为他们创造了理想的工作环境了吗?我支持理解他们了吗?我支持理解我的家人了吗?我给他们足够的关注了吗? 如果我想获得什么,我应该先去给予。
我是不是没发现自己的优势?我是不是过度关注别人的好,和自己的差距?我该收回眼光,好好看看自己,我擅长自我觉察,我喜欢自我探索,我喜欢和人谈话交换信息,我在和孩子的接触过程中积累了成长。我会记录笔记。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有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