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问我:你写作,画画是为什么呢?很多人把有用之学发挥到极致,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要指向人生的目的:获取更多的利益和钱财。这些人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把获得别人的评价最大化,而罔顾自我的存在。认识不到自我的需求,就会把个人爱好推到生活的边缘,定义为无用之事。
章太炎就批评过这类“学以干禄”的现象,他认为“学以求是,不以致用”。做学问如是,生活也如是。心理学家弗兰克说:“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这就是每个人所孜孜以求的幸福来源。如果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的追求别人眼里的自己是怎样的,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外在条件上,就会把握不住真实的,核心的东西。青春是流逝的,年华终归会老去,如何对抗这一天天一分分时间的流逝,让自己活的有质感?与其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在别人身上寻找幸福,莫不如关注一下自己的灵魂,谁也夺不走的内心。富养自己的灵魂,拥抱自己,用爱好愉悦生活,让生活温润充沛起来。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画画,要写作。人活着不是为了等死那一天。做喜欢的事情,愉悦自己的内心,灵魂就不会枯萎,会让人老去的时候还会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敬畏之心,还会发自内心的爱生活。这份幸福和喜悦会让一个人张开怀抱拥抱流逝的时光,而不是对抗它。如果等你老了,发现没有青春可以回忆,一辈子都是在重复一天的工作,你还会说这些无用那些有用吗?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生命不应该是粗鄙的。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的生命充沛流动起来。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最能把握自己。每个人都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在浪费生命:有没有浪费太多时间在玩游戏,看电视上,有没有在追逐别人眼里的自己,有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无用的社交上,有没有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如果不想等死怎么办?
首先要体验当下,活在自己的灵魂里。有人问朗格教授,是否想过让自己回到30年前?她笑着说:“如果你是一个懂得专注力的人,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无论你是20岁,30岁,或者60岁,你都是在体验当下,你在自己的时间里加入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来自于内心对生命的体验,做喜欢的事情可以让一个人全神贯注,当自我与外在和谐共处的时候,就会静下心,屏息凝气的体验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其次要离开生活的舒适区,追求自我的进步。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其中前三类是低级需要,当前面的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追逐更高一级的需求:尊重和自我成长。这时尊重和自我成长就会成为一股新的,占主导地位的激励人的行为的力量。这里的尊重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内在的,即自己对自己的价值观的尊重和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只有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才会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才会感到最大的快乐。
很多人都遵循这样一种生活模式:苦逼的工作着,努力攒钱和时间出去旅游放松享受生活。为什么不能享受你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让每一分钟都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