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某个人遇见了一个神秘人物,他们因彼此倾慕而产生了交集,然后便开始推心置腹地讲起各自经历。套路或许有一点旧,偶尔也会新奇到颠覆眼球。”
视觉世界,远不止你看到的这些。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一件雕塑、一部戏剧、一幅绘画都有可能成为这一“感性”的触发点。在电影世界的光、影、情、色交互作用中,美对心灵的冲击则更加直观,就好像阿司匹林之于发热感冒,没那么重要,却必不可少。
《生命之树》
泰伦斯·马利克 2011
“亦花亦世界,一叶一菩提”
▲ 电影《生命之树》海报
电影将一个美国家庭的小切片同宇宙的宏大场景进行连接,借助视觉上的美妙和震撼,将微观和宏观世界、回忆和现实世界的本质合二为一。
仪式感的视觉设计,人力与自然的冲突,配以古典乐声效,营造出宗教般的庄严肃穆,仰视镜头的压迫感和超现实镜头的交叉剪辑,令画面充满张力。
影片中大量运用符号化的隐喻元素,这大概也是观众觉得晦涩难懂的原因之一,不过一旦你找到出口,进入导演的私人化语境,便能感受到电影的独特魅力。
电影给观众很强的上帝视角,绝美的画面则如上帝的神迹,像极了佛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顿悟智慧。
别只觊觎"阿司匹林"的美色
▲ 影片中长达17分钟的纪录片风格画面,没有任何画外音
但影片过于宏大的主旨导致了两极分化的评论,有将其奉为神作,也有说影片像道德式的说教,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家人的亲情爱情的矛盾被赋予庄严伟大的内涵,你会如获至宝般地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别只觊觎"阿司匹林"的美色
《布达佩斯大饭店》
韦斯·安德森 2014
“粉色的'俄罗斯套娃'和大咧咧的傻气”
▲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粉到不行
不同于《生命之树》的宏大叙事,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则反其道而行。韦斯·安德森以甜到不行的粉色糖果系包装欧洲文明衰落的严肃主题,将复杂故事叙述得极其轻松的同时又不折损一丝一毫。温暖复古色调下,故事如俄罗斯套娃般层层掀开。
▲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到60年代,围绕饭店看门人和他信任的门生展开。在当时欧洲工业化深入,现代化、快餐化思想崛起,传统丢失和人性淡漠的背景下,以温暖的复古色调缅怀贵族世界和优雅气质的陨落
影片由韦斯的御用摄影罗伯特·尤曼掌镜,大量使用高饱和度的色调,却没有阿莫多瓦的血腥味,反而在甜、美、萌贯贯穿全篇的同时,又带有反讽。
对称镜头就像韦斯本人的签名,干干净净的五五开画面正如他那张冷峻、瘦削气质不凡的脸,而富有层次性的“框”景,则令封闭构图工整的同时又不显死板。
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品位,一种风格,或是完美主义者的强迫症表现,抛开对茨威格的致敬和文化隐喻,这种规整的构图对观者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荒诞是不可信的,但童话却有一半存在于真实——布达佩斯大饭店。
别只觊觎"阿司匹林"的美色
《坠入》
塔西姆·辛 2006
“睡前故事和当代博物馆的结合”
童话的结局往往是甜蜜的,王子找到公主,坏人得到惩罚,电影《坠入》亦是基于happy ending成年&童话故事。主线很简单,讲述因拍戏受伤住院的成年人罗伊向女孩亚利珊德拉讲述童话故事,以此完成他的自杀计划,不料却途中生变。
影片以缓慢的黑白镜头开始,中部以浓厚的色彩,大面积留白,穿插蒙太奇手法,从美洲蝴蝶到蝴蝶礁,从神父面庞到行刑场面等的转换,都让人惊讶不已。
MV导演出身的塔西姆·辛至今仍活跃全球广告界,他本身也是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作品涉及影像、装置和声电等。早年的他的剧情片《入侵脑细胞》(2000)现在看来依旧惊艳无比,这部《坠入》则堪称他的视觉艺术顶峰之作。
拍摄过程中导演并没有借用大量CG技术,而是带剧组辗转23个国家历时4年全部实景拍摄。在这一兼具超现实和东方神秘色彩电影的观看中,你不会被告知具体该怎样感受,或者什么时候鼓掌,只是,一旦从谢幕ending中离开24小时之后,便不自觉开始反思它的美。
在电影的视觉世界,有些以烧脑剧情引人入胜,有些则透过声色将观众全身心俘获,一切,只是手段。
“Cinema never saved anyone's life, it is not amedicine that will save anyone's life. It is only an aspirin.”——Luc Besson
电影不会拯救人的性命,它算不上什么灵丹妙药,只是片阿司匹林。
想了解更多艺网艺术品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艺网大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