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它被赋予了太多情结与习俗。但这个时代瞬息万变,很多过年的方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比如从前走街串巷地探访亲友,变成了如今微信里的一次群发问候。比如那些从手掌里接过的质地实在的红包,变成了手机屏幕里随机显示的数字。
新颖方便的方式替代传统是必然,也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象征,我们应该庆贺那些繁琐不便的传统及习俗被新科技所取缔。但在这背后,有我们一代代人对儿时发出的遥思,我们一方面享受便利,一方面充满情怀,感叹过去的年味不再,一年比一年淡。
年味终究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淡?我想并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我们长大的这一代人变了,经历的次数多了,所以变得不再那么热衷去感知年味。
我回忆起儿时度过的每一个春节,在那个小乡村里。每逢越接近年三十,便有越多的大哥哥、大姐姐从外面陆续回到这里,他们有的从外面带回春节的新玩意,有的买了很多好吃的。每家每户打扫完卫生,张罗着贴毛笔字工整的春联、红纸,杀鸡、煮肉,加添糖果,在年三十的下午要在家门口以及村内外拜神上香,鞭炮声似乎从不间断,这家烧罢那家来,满地的鞭炮红纸碎,放眼望去,整条村都增添了一种独属于中国春节的喜庆红。
年夜饭后,还会陆续有迟回的人,但总有为他们留下的饭菜及一屋子人的等候。吃完年夜饭,小朋友们都喜欢去放烟花,各式各样的花火把本来宁静的村镇照得璀璨,甚至我们眺望远处的山头,都能看见隔壁村放烟花的余晖。
在春节里面,少不了的还有探访亲友,那时候交通及通讯都不发达,亲友之间可能也因春节能见上一回,寒暄问候。当然,小朋友们哪懂什么人情世故,他们最喜欢的,还是拿到手的红包,甚至过年过多几次,都在默默比较哪家亲戚给的红包多少了。
以上的种种,构成了我对儿时年味的追忆,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的年味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类似。那些传统的仪式、习俗所支撑着的情感枢纽,就是我们想要的年味。
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它越来越淡呢?我想这是人必经的一种心理感知过程。过去我们初见烟花时的开心,会随着我们长大见得多了,也就觉得无非如此。过去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亲人,会随着我们长大而厌烦他们的唠叨。过去那些足够我们买一整年零食的压岁钱,会随着我们长大而觉得它们竟然不够吃一顿饭。
我们在春节期间不停低头抢红包,想着给陌生人群发祝福,想着如何给单位的领导发问候,想着如何与不见的同学嘘寒问暖。我们不停地刷微博、朋友圈,看关于春晚的吐槽自得其乐,通宵和朋友打麻将,约老同学去逛街购物,到最后不经意的发现,年过完了,我们也没有感知到什么年味。
其实年味一直在那,只是我们将它错过了。当然,社会进步所带来对传统习俗的摒弃及更新都是优良的,在文明时代里,我们也不能执于追求儿时的烟花爆竹,也不必非要乘很久的车去探访一位疏远的亲人,它们都会被新的形式所取缔,却会保留最本质的情感。
也许今年的春节,我们只是陪妈妈打扫卫生,给家里做些新年的布置,一起和家人去买菜,做年夜饭,包包饺子,一家人饭后聊聊家常,看看春晚(尽管你知道很多吐槽),逛逛花市,对到访的亲友表示真诚的欢迎,因为你知道这样的机会真的不多,对长辈的红包表示真诚的感谢,因为你知道不管多少这只是一份心意。那些你看腻的烟花,可能你的孩子或侄女外甥弟弟妹妹会很喜欢,陪伴他们感受这种趣味吧。
小的时候,不明白春节背后的寓意,只会被形式所吸引,认为那就是过年的快乐;长大了些时,开始厌恶所谓传统春节的习俗和形式,自负地不想参与任何世俗的形式;再长大些,才明白,藏在这些形式和仪式下面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自然对仪式就充满了宽容。
任何的感情,都需要仪式去构成的。每个时代都会变,那些还停留在过去的人会感叹年味淡了,过于自负的人又觉得不就是个普通日子过不过有啥两样,为什么要搞那么多花样。但当他们经历长期在外漂泊,好不容易趁春节回家一趟与亲人朋友相聚时,才懂了年味。每一个节日都如常二十四小时,但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
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角色,我们再也不能用儿时的标准去审视年味,知其变,随其所变,年味一直在那,只是很多人没跟上节奏也没注意到。但我还时常怀念童年的春节,那些烟花依然璀璨而鲜丽,所有回忆都宛如昨日,那些细微的幸福感与年味,伴随我,并穿过我经历的岁月,给予我慰藉。
文 | 聂荣恒 ,微博@聂荣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