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
在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平台上看到了这条消息,我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是:贾志敏是谁?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人?
是的,我从没有听过他,他离世的消息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名字。在百度上一搜:贾志敏,男,上海市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逾50年。1992年电视系列教学片<贾老师教作文>在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播出以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光荣称号。百度百科的介绍还是太过笼统,无法让人较为真实的认识这个人,于是我又浏览其他的相关文章,看到了贾老师自己写的《盘点自己》一文,详细讲述了自己一生干的两件大事:一是历经32年,无数次申诉,家父错案终获纠正;二是高中毕业后多次报考大学均不被录取,辗转代课13年,教书60载后,终于修炼成合格的语文教师。才知道,他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路上的先行者。
晚上回到家里,打开书房的灯,看窗外灯火,独自享受着这份夜的宁静。打开手机继续听我假期购买的教师自我提升课程,发现有贾志敏老师的高徒朱煜老师的直播课《我们为什么追忆贾志敏》,通过熟悉的人去认识另一个人,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毕竟他们师徒相处几十年,他们之间的故事更能够让我们接近一个真实的贾老师。朱老师先是讲了自己的经历,在19岁走上讲台时,他就与贾老师在同一所学校,那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代课,有什么课就代什么课,缺什么老师就当什么老师,音乐、美术、数学、语文都带过,也当过大队辅导员,最终落脚点到了语文学科上。在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上,遇到了贾老师这样的好导师,正是因为这一次幸运的相遇,奠定了朱老师的语文教学观,用朱老师自己的话说:因为贾老师,他走上了一条很正的语文教学之路。而在1996年,又由上级教育部门指派,正式成为了贾老师的徒弟。
一个厉害的人带弟子,可能并不会直接告诉徒弟某一件事怎么做,而是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共同经历完成的一件件事就让徒弟明白原理、学会方法、提升能力。贾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朱老师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说我们来备一节课吧,而是让朱老师听课,也听朱老师的课,教朱老师如何改文章,帮助朱老师严谨的办报纸,带着朱老师编书等等,这些看似跟语文教学没关系的事实际上都在奠定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因为语文不是高高摆起来看的,而是实实在在在生活中用的。了解了贾老师的教育生涯,我感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朴素的理念坚持
语文教学就是要奠定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功底,这是他终生的坚持。不花哨不跟风,作为时代过渡点上的一代师者,上承叶圣陶等语文教育家的理念,下探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新路子,形成了一套不只是一个证书或是架在书架上的成果,而是实实在在拿来就能用的方法。寓注意力教育于无意之中,寓自信心教育于评价之中,寓习惯培养于细节之中,寓想象力培养于教学之中,寓做人教育于作文之中,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作文教学原则和特点。
是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作家或是什么的,只需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基本功,会读会说会写就行。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直到初中毕业,连一句逻辑连贯语言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来,很多基本的应用文体都不会,还得让高中语文老师一边补基础一边迎高考,苦哉悲哉。我小的时候写作文用素材是两艾一牛顿,那时候网络是2G时代,那时候是小灵通时代,如今已经到了5G时代,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跟现在的孩子之间整整差了一整个系列的苹果手机。可是现在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引用例子还跟我一样,自己的真实情感一点没有,难忘的事情都是小时候生病妈妈一个人深夜冒雨带他去医院看病,有时候我就在想,既然作文中大家都同时生病了,为什么不约着一起去医院呢,非得一个个独自去医院?文章内容一点经不住推敲···写自己的真实事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嘛。
二、不懈的人生追求
“当年,我为了生活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这是贾老师的一句经典名句。准确的说,他是一个被时代伤害和辜负的人,但是他并没有抱怨,也没有放弃,六十余年勤耕耘,树立人生新高峰,在五十多岁的时候突然转向教低年级,大家都知道教低年级的难度远远高于教高年级的难度,因为儿童理解问题自有儿童的角度,儿童不理解问题也有儿童的困难点,如何找到这个困难点,用适合儿童的方法帮助儿童跨越这个点,提升能力获得成长,这才是最难的。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需要学会用小孩子的眼睛看,学会用小孩子的眼睛听。成长为大人是一个人一生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可是一个大人再要变成小孩子,却是一项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但是贾老师却乐哉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出了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核心问题,当堂试写段落的一整套可行的儿童语文教学训练方法。
钱梦龙老师说:训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训,练要扎扎实实落实到位的练,这才是训练。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小学学生,对于很多概念的认识是很困难的,说明文中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等,小学生对这些东西没有直接的认识,不如直接用实实在在的文本实例去分析,让他见识什么是举例子、什么是打比方,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先练习去做,有一天终会理解他所会的就是某个概念所表达的,贾老师一直在这么做。
教师这个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一个大部分人没退休就盼望着退休,退休了彻底便是退休的时代,贾老师却在退休后仍然没有放弃学习和提升自己,并在全国各地奔走。虽然身患重病,在过去的几年间数次接受手术,但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仍然撑着虚弱的身躯,做杏坛上的守望者,为语文教育发光发热。近年来,由于看到“教师不真、研究者不真;方法不真、技巧不真、考试不真,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也不真”,他不顾疾病缠身,奔走于大江南北,讲课、讲座,孜孜不倦地指导年轻教师。这份赤子之心实是让人感动,也值得敬畏和学习。
三、儿童般的内心世界
课堂上,一个小女生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几位听课教师还掏出手绢悄悄抹去泪水。读完,教师走到这个小女生跟前,问:“有纸巾吗?”小女生从衣袋里掏出纸巾递给老师。老师弯着腰,把脸凑到小女生跟前,说:“帮我擦去水,是被你感动到的。”泪水擦去之后,教师准备扔到纸篓去。小女生说:“不丢行吗?我想保存它。”教师点点头,走开了。这个流泪的老师就是贾志敏,一个有着儿童般心灵的老师。
27岁的我,渴望成熟,我努力的成熟,这是我生活的需要;可我又怕成熟,我想永远怀着一颗童心,一颗青春之心,一颗年轻的心,因为这是我的职业需要。我告诉我的每一届学生,要珍惜每一天的我,因为每一天的过去,都在拉大我和他们之间的年龄距离,这距离就是代沟。上一届永远要比下一届要幸运,因为他们遇到的我总是我剩下的人生中最年轻的我。我怕有一天我真的太像个大人了,于是我去读书,读陶行知,读黑柳彻子,读很多儿童读物,我想自己既成熟又不失一颗童心,我希望我的每一个下一届学生,能有另外一份幸运,那就是看到一个虽然在不断衰老却更优秀更合格的老师。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起点上,能遇到贾老师这样的导师是幸运的,因为这给他的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视角,有高度的视角,这一种有高度的视角,必将奠定一栋很高的职业生涯大厦。
贾老师走了,借用中国教育报上的一句话:从此天上多了一颗指路星,永远为讲台而亮,为教育而亮!
写在最后的话:
我是一个生物老师,有时候觉得操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心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毕竟我又不能教这些学科。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东西是相通的,尤其语文这个学科曾经是我最喜欢也最擅长最有感觉的学科,所以还是想忍不住了解一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希望从中能汲取营养,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能成长为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学校满意,自己欣慰的好老师。
醉书斋主人
2019年2月14日晚11时于醉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