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幸福人》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节选自谢冕《读书人是幸福人》
读了这遍文章,我感悟颇多。
有人质疑,读书有意义么,目的何在?
阅读者众,读书方式亦众。
快读慢读,都有收获,关键要看你是否乐读。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他主张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
唐代韩愈主张精深读书,说读书务必要“提要钩玄”。
北宋欧阳修要求读书持之以恒的“计字日诵”。
苏轼赞成深入读书,“须得一意读之”。
朱熹的读书讲究“体会、循序、静思”。
清代蒲松林的读书五要:
一要天天读。
二要夜夜读。
三要老来读。
四要抄书读。
五要分类读。
这些都是读书高手的好方法,无分高下。
我一直觉得,做一件喜欢的事并不需要坚持,就如同我们不会说坚持每天刷牙洗脸,也不会说我每周坚持去看一部电影,更不可能说我坚持每年出去旅行,坚持了十五年。
答案很明显——是否能坚持某种行为,首先,取决于你对这件事情本身的兴趣和热情(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原始动力。
无须外在奖惩的控制,就有自发自主的行为动力。
比如纯粹因为个人兴趣、探索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内心成就感而去阅读,这些因素就是内部动机。
其次,是否能坚持,还取于你是否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获得的评价、利益等外部影响。
比如,有些人只读所谓“有用”的书,如专业书籍,外语,经济类,或如何社交、如何面试的书。
书籍对他们来说,只是工具而已。
试想,这样的读书态度,如果不用上学考试了,还看不看专业书?
工作顺利,考证结束之后还看不看书?
甚至一个人到了人生的成熟阶段,并不急于从书中寻求知识来解决困惑的时候,还看不看书?
而我尤其喜欢梁文道先生说的那段话:
我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做得好不好,甚至不是为了将来要做学问。
做学者,出论文来证明学得怎样。
那种乐趣本身让我觉得自己很快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在增长。
这种能力的增长与其说是功成名就的能力,倒不如说是一种喜欢。
这是一种终身的学习,在学习的时候获得报偿和快乐是立即的、直接的。
坚持阅读,甚至会带给你一种新的境界——一种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境界。
一种享受阅读乐趣的境界,一种并不是为了什么而读书的境界。
读书有所收获就好。
读万卷书来战胜人的本能脑的懒惰性和情绪脑的不良情绪。
延伸思考:用理智脑“半斤”搏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八两”。
最后的话:
1.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用“眼”而是用心去读,不是我们“大脑”去认知,而是用“身体”就实践。
2.如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读书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定向阅读,加强定向阅读,深层定向阅读。
3.基础阅读是:通过阅读100本以上和自己业务领域相关的书,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加强定向阅读:用一年时间阅读365本自我启迪的图书,拥有成功者的方式。
深层阅读:阅读人文古典书籍使自己成为领军人物。
4.“为改变自己的人生而读书”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未来属于奋斗的人。
5.重要的不是与他人攀比而是培养自身的实力,然而实力增长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缺少自信只能是被自卑感所折磨。
6.读书和往缸里灌水一样,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每天往缸里灌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