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振衣亭中休息的同时研究了一下导览图,决定接下来经“崇秀嵨”开启今天我的第二段旅程——“步清幽石径、寻多元文化”。
️ 3. 清幽石径
从“振衣亭”沿石阶向下,然后左转就到了一个庭院,这里就是“崇秀嵨”了。
穿过“崇秀嵨”向东沿着清幽的石径小路去寻访清源山的多元文化。
沿石径步道游览到“莲花池”畔,可以领略到池畔摩崖上唐林蕴的“泉山铭”石刻。
铁锁吊桥串起了两山之间的步道。
每逢强降雨时节,这里会形成蔚为壮观的“泉窟观瀑”景观。
️ 4. 碧霄岩
从这里穿过就来到了“碧霄岩”。
“碧霄岩”供奉的“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这里的“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认定为:中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
“碧霄岩”南侧是1991年建的“广钦法师塔院”。
进门的木质屏风上刻有“广钦和尚开示录”。
进门右侧是“广钦法师纪念塔”。
整个塔院建筑群落极具闽南民居风格。
“碧霄岩”背后的摩崖石刻。
碧霄岩后面的巨石之上有一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巨大的“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被誉为“闽中第一大‘寿’字”。
“寿”字旁边是1991年10月雕刻的“广钦和尚伏虎图”。
️5. 望州亭
从“碧霄岩”继续前行,在“瑞像岩”的右后东侧不远处,从这里穿过就到了“望州亭”。
绕过“三蟒出洞”就到了一片开阔地带。
“望州亭”始建于宋朝,因为年久失修早已不见了踪影,现在只留下了岩壁上的行书“望州亭”——正仲为蒙古作,正仲即陈谠,是福建仙游人,南宋隆兴年间的进士。
登上望州亭之高处,可以饱揽大泉州的旖旎风光,这也是“望州”二字的由来,这里是清源山上鸟瞰泉州最可一揽无遗的地方了。
望州亭的石壁上有不少的摩崖石刻,并且都出自于名家之手。
当你置身“望州亭”上,在饱揽泉州美丽风景的同时,再回头仰望石壁上的题刻,古人于此题下让人心胸开阔的“忘归”二字,岂不正是置身高处的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6️. 瑞像岩
紧邻“望州亭”的西面,就是在清源山天柱峰上的“瑞像岩”了。
“瑞像岩”创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这里初为木结构建筑,至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建仿木构石室,石室内有宋代工匠依天然崖壁雕刻的高4.62米的“释迦瑞像”立姿。
“瑞像岩”前放生池内碧莲盛开。
石室左侧是明威将军泉州卫指挥佥事李瀚所书的“重兴瑞像岩记”石刻碑文一方,记载了宋,明修建和重修瑞像岩的经过。
石室侧壁岩石上镶嵌的今人书写的“瑞像岩简介”。
从“瑞像岩”沿石阶折返到“碧霄岩”,穿过这个石洞就是通往“高士峰”的蜿蜒石径了。
7️. 高士峰
从“碧霄岩”到“高士峰”还是有比较长的一段山路要走。
沿途石壁上的指路标识都是书法艺术啊。
清源山的高士峰,因明代安溪人詹仰庇曾在这里隐居而得名。
明穆宗时,詹仰庇在京都当监察御史、刑部右侍郎,针对当朝问题他上了四次奏章,把皇帝、权贵都得罪了,被罢官以后,他来到清源山弥陀岩附近,搭了个草寮住了下来,整整过了13年的隐士生活,一直到穆宗驾崩,神宗继位,他才重被起用。泉州人因为他忠心为国、为人正直、高风亮节、受人敬仰,便把他住过的山峰誉为“高士峰”。
石壁上的“高士峰记”。
催人奋进的摩崖石刻。
石径边距今300多年的“爱情树”。
从“高士峰”继续沿路西行,不远处就是“弥陀岩”了。
️8. 弥陀岩
走到放生池就可以仰望“弥陀岩”了。
欣赏着这些摩崖石刻,沿古道拾级布上。
从巨石缝隙之中穿过就到“弥陀岩”了。
“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依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米,造像端庄、慈祥。
石室前的崖壁旁,有巨石耸立,榕树攀生,古人镌刻有“一啸台”等摩崖石刻。
从一线天走出,沿“寻佛径”拾级而上,在石室的上方还有很多的摩崖石刻。
石室的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刹“弥陀岩寺”,塌毁于文革期间,1997年开始重建,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
弥陀岩山门的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
走出山门沿寺庙围墙向下回到“振衣亭”小憩,然后继续拜谒“千手岩”。
9️. 千手岩
从“振衣亭”向下前往“千手岩”,先要经过“第一山”。
“清源山”又名齐云山、泉山、北山,号称泉州第一山。“第一山”这三个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手书。
“第一山”基座巨石上的石刻苍劲有力。
憨态可掬的小和尚,原来佛教还可以这样传扬。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因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地处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与漫山遍野的绿树交相呼应。
从“千手岩”出来向下,就到了景区内的公路上,沿公路向东就是“势至岩”了。
10. 势至岩
走过石桥拾阶而上就到了“势至岩”了。势至岩是清源山古三十六岩之一,祀大势至菩萨、与弥陀岩(祀阿弥陀佛)、千手岩(祀千手观音菩萨)并称为宋时清源山西方三圣佛教道场。
现在看到的“势至岩” 是2004年11月动工复建,2007年7月落成的。“势至岩寺”主体建筑有天王殿、西方三圣殿、祖堂、僧舍等。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菩萨塑像。 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禅宗本不供弥勒,宋代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
穿过“天王殿”,“西方三圣殿”在左边的山坡上。
正对天王殿”的铜香炉。
天王殿对面照壁上镌刻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依山而建的“西方三圣殿”。
大殿两旁的“佛塔”。
大殿石阶上的精美石雕。
“西方三圣殿”当中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立像,佛像通高4.2米,端庄肃穆,由金丝楠木精雕细琢。
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祖堂”、“僧舍”。
院内荷花缸内遍植碧莲。
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这就是佛教的“花开见佛性”,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
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
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莲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这也象征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驻。
从“势至岩”出来,到停车场开车出景区大门,沿北山路向东,继续我今天的第三段旅程——“轻车盘山行、赏景清源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