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舍先生在构思这篇小说的时候,为什么会把“骆驼”和“祥子”放在一起,而不是其他的动物,我想有这么几点原因,一是“骆驼”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它们所处的环境是恶劣的,走的每一步都是艰辛的,祥子生活的社会环境,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军阀混战,人民痛苦不堪,祥子也是靠自己的双腿双脚在那样的环境下艰难谋生,这两点是相同的;二是我们看骆驼的外观,高低起伏的,这仿佛是祥子一生的写照:“从风里雨里咬牙,在饭里茶里自苦”赚出来了一辆自己的车——没想到又被士兵抓去当苦力,车也没了——好在祥子没有放弃,满身的志气使他继续找刘四爷从头来过,拉包月遇见了好心的曹先生,曹先生有自己的车,不需要再给人车份,并且还能给祥子提供吃喝住,祥子慢慢攒钱不久就会有自己的车——奈何政治因素,曹先生一家被迫迁到天津,自己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也被一个混混骗去,虎妞又来告诉他有了他的孩子,逼迫他去向刘四爷提亲——虎妞和祥子结了婚,搬离了刘家,虎妞给祥子买了一辆车,祥子又可以靠自己的双腿双脚谋生——虎妞难产而死,借钱给她置办丧事——再次遇到曹先生,曹先生给他出了主意,燃起了他对生活的希望——小福子的去世使他彻底沉沦,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余生。这就是祥子的一生,跌宕起伏,像极了骆驼的形状。所以在这么多的动物当中,老舍先生唯独选择了骆驼。
2、文字真的比影视残酷太多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舍先生笔下写实的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亲眼见过当时的旧中国,现代的科技所展示出来的影视在服化道上美化了以前的生活,也有一些东西出于所谓的道德、所谓的健康是现代影视没法展示出来的,让我们不能真切体会那个年代的苦。老舍先生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段真实的影像,每一字都是当时真切的生活,不加任何美化的色彩。小茶馆里车夫歇息的场景、年老车夫的样子、底层人民生活的大杂院、小福子谋生的生活等等这些细节化的、最能展示当时悲惨生活的被老舍先生描写得太形象了,每一个字都扎进了我的心,让我不免心疼他们,是真的苦、真的无可奈何。读完了书,我特地去看了影视版的《骆驼祥子》,我特别注意了这几个细节,我并没有从影视出看出被煤气味、汗味、卷烟味充斥着满屋的茶馆,也没有看到眉上、短须上都挂着冰珠的老人,也没有看到洒满炉灰尘土脏水的大杂院,文字真的比影视残酷太多了。
3、关于虎妞和小福子的结局。虎妞的结局是那样仓促,小说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她在难缠过程中是如何的痛苦,虎妞一生泼辣,满腹心机,她的死也是由她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引起的,这样的一个人物即便有了对她极度痛苦的描写也确实很难引起读者的怜悯。对于这一结局的描写同时也验证了老舍先生的一句话:在这杂院里,小孩儿的生与母亲的死已被大家并为一谈,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即便她厌恶极了大杂院里穷酸的人们,最后的那一刻也变成了她最不想成为的那副样子。相比于虎妞,小福子一生都是悲惨,在那样的家庭里,生得一副好皮囊,只能被到处贱卖,即便这样,她也是尽力照顾两个幼小的弟弟,有着同理心,也曾经和命运对抗过,和虎妞相比,她是美好的,所以对于她的结局,老舍先生话费了大量的笔墨去交代了她的结局。她的结局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怜悯。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悲剧。
4、最后说说祥子,其实祥子是很多人的一个缩影,想反抗命运但是又没智慧又没勇气。前期的祥子,他老实憨厚的为人下遇见了那么多悲惨遭遇,这也很像现在刚出入社会的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闯荡,一路上坎坷无数,所以在读前期的祥子,我更多是看到的是当今社会奋斗者的影子,对于他是体己的同情。但是读到后期,我更多的应该是愤怒,愤怒他的一蹶不振,愤怒他的沉沦,愤怒他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了老天,他的结局并不完全归咎于那个残忍的社会,我总在想,如果祥子决定重新跟着曹先生,生活也可以稳当一些,那就又会是另一番结局。我只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做最后的祥子,即便我们有过堕落,但也永远不要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