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或许总是偏爱热闹,再现这个场景这么真实却又那么遥远,但是暖暖的很温馨。至今我也没想到属于它的普通话名字,但是在我们那就叫“liao zhe”,或许在北方可以称为“煎饼”。它经由绿豆、黄豆、大米为主料磨粉而成,然后辅加面粉、生粉、鸡蛋调和,然后紧贴大锅周边铺上薄薄的一层,一分钟即可出锅,只见香气扑面而来色泽金黄,薄如纸片,然后在上面撒点细细的白糖,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这虽称不上非常稀罕的吃食,但难能可贵的是每每只要制作这个左邻右舍便很自然集合起来帮忙,这当中有老去的老主妇们堪称师傅,也有中年的主妇们乌泱泱的一大帮人甚有气势。
由于制作此吃食火候必须拿捏非常精准,火既不能过大这样容易焦糊,同时又不能太小这样不易成型。主料入锅又必须配合大锅被火烧的温度所以要求所有人的配合达到高度统一才能制作出口感甚佳的"liao zhe"。
也不知道是一种本能的孝义还是主妇们在有意向老一辈人展示她们的手艺,但无论哪一种都无可厚非。刚出锅的一般都会第一时间急忙送给年老的长辈们品尝,印象当中儿时好像也是这样趁着热气腾腾的"liao zhe"一出锅就急忙送了这家送下家,这样你才能第一时间品尝那份香甜。还有一个现象不确定是不是我的错觉,只要你饿了,无论谁家制作这个你都可以过去大快朵颐,乡邻们在准备备料时都会额外多准备,这样朴实纯厚的人们只是希望他们的劳动能或多或少得到食客们的赞赏就足以慰劳他们的辛劳。
这种吃食虽称不上稀罕,但于我们而言却弥足珍贵,它是一种需要典型的团队分工协作合力完成的食物,所以需要大家农闲时分才能集结人力制作。从生火的原料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干枯的松树叶子,这样燃烧才会散发出它固有的香味并且可以很好的掌握火候。另外要有经验的老主妇们看主料的浓稠加以搅拌,要手脚麻利的年轻主妇及时根据锅温下锅,要出锅后第一时间摊置在簸箕上以防变形。制作的过程中老主妇们拥有绝对的话语全,而年轻的主妇们充分给予尊重。这种默契似乎她们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或者说与其说是默契还不如说是传承,因为那些先民们在长年累月的心情劳作中早已总结出了属于他们的劳动结晶,让你叹服于他们对食物严苛以及对自己劳作的尊重,分享和热爱。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快节奏的进程,我们疲于学习疲于工作生活,似乎越来越淡忘于这份味觉甚至觉得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了新的城市。或许只有梦醒时分哪怕不经意的哪个片段,你就猛会发觉无论时光多么匆忙,这些儿时烙下的记忆也早已嵌入我们的血液里,滋养着我们。时不时的提醒着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因为那份味觉承载的不仅仅是食物,它涵盖一个地方的乡风文化,风土人情。因为那份吃食来自你生长的土地,她淳朴大度包容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