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了6年的育儿知识,按理说,我带娃得心应手,无所不能。但现实是,我仍然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做不到的,其中排名第一条的就是对大宝控制不住情绪发火
很多妈妈说,你也会发火啊?当然啦,你我都一样。不过呢,这6年我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找原因,找解决方案,终于想明白了真正原因。
1发现诱因
和大宝的相处过程中,他是各种顶撞,不让我开口,就算他心里明明是认可我说的话和做的事,还非要说反话!所以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记录情绪日记。每天晚上,我就把自己当天发火的事情写下来,基本格式就是:他做了什么-我在哪个时刻发火了-我为什么会发火-如果重新来一次,我哪里可以做的更好。后来发现,我经常发火的诱因非常统一,那就是老大没能按照我预想的计划进行某些事情。
比如做事情不够专注,边看书边看电视,房间弄的特别乱,在床上喝牛奶吃零食,还有作业没有做完的情况下,去各种磨蹭……很多道理大家肯定也都懂,比如尊重孩子的选择,明确这是谁的需求等等,都是育儿书告诉过我们的,但当下就是控制不了脾气啊。这个发现开始让我反思,为什么偏偏只有这一类事情最容易让我”炸“了呢?
我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发现还是不够足够的爱他,为什么对安安不是这样,对先生不是这样,对别人不是这样!这时,我就知道,这不仅仅只是育儿知识没内化的问题了,继续想,才算有了些答案。
2人生的底色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姐弟又多,虽然很懂事,非常清楚地明白父母辛苦,然后就会想很努力地做事情和学习,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但是条件不够,还没有到达目标就放弃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是很清楚地感知到,不够重视后会害怕,害怕失去!
虽然并不是非常明确,我潜意识里是建立了这样的联系:“我要足够好,我才有可能得到认可和被重视。
幼年时这样的价值认知,就构成了我人生最初的底色。虽然成年后,学习了很多技巧让自己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但是只要遇到摧毁我底层价值体系的这类事,我就会全线崩溃,可能就放弃了!
这就解释了我经常对老大发火的原因,而是他的行为,触动了我潜意识里那个底层价值体系,“我想让他成为我渴望的样子,但他就不在我面前成为我想要到样子"。
3从根源解决问题
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后,这时我再来总结如何控制发火,不仅仅要治标的,更要治本。
因为有了情绪日记的记录,我了解到自己发火时最经常做的,就是说话特别难听,变得很冷酷,麻木不仁,很无情!所以我开始提醒自己,按一下暂停键,说话再轻一点,语速再慢一点。安慰自己说:没关系的,他即使没做到,他即使没完成,他他即使和我对着来,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好妈妈。我的价值不只是来源于我是否带好两个孩子!
我现在反反复复对自己说,直到这句话变成了我自己内心的声音,所以,我发火的次数真的越来越少了。
分享这些,并不是让每个容易发火的父母都说同样的话,因为我们的人生底色肯定是不同的。但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所有的育儿难题解决之道,一定都是先联结自己的过去,然后再联结孩子!
我们经常容易被激怒的地方,一定不止是那个孩子,而是那里有我们人生的底色,我们底层价值观。去追问,去探究,去发现。
4改变和接纳
很多人看到这,也许就会说,这不就是原生家庭吗?我分享的过程中,是刻意没用这个词,而是用的“底层价值观”,因为我把责任界限划回我们自己身上。
这是我们的一部分价值观,我们需要去负责,价值观也是可以迭代和更新的,不能怨天怨地怨父母。
这个发现算是我育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了,我突然就放松了,不再和自己较劲了。以前,我总是在“我知道这样不好”和“我还是没忍住”,“我学了那么多还是忍不住”和“学的这么累也还是那样”,这样的死循环里面苦苦挣扎。
但这次意识到,这真的是我的问题,而孩子到来提供了机会来解决我的问题。
这个认知让我一下子很有力量,也有了更强大的改变的动力。
这让我真正意识到,就是这些“好的”和“不够好”的,才造就了如今独一无二的我。
这是第一次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再去苛刻自己,那不是因为我学的不够多,我不如别人强。
如果把每个人比做一座房子,我们的地基和户型都已经差不多完成了,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去打破重建,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翻新加固。
当我开始认识并且接纳自己不够好时,我就不再和自己拧巴了。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不够好”,而是“稀里糊涂”失去掌控。
当我开始明白,这些不够好也是有机会慢慢修正的,我就不再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怨天尤人的自我否定了。
5现在呢?
我还会对孩子们发脾气吗?还是会的,虽然频率非常低了。但我看待这件事的视角已经完全转变了。
我不再只是盯着发脾气这件事本身,我把自己和孩子们的关系看作一个亲子银行账户。我们都使用过信用卡,都知道,如果之前一直信用良好,那么难得一次花超,其实完全没问题的,不至于被吊销信用卡。
同样的,如果平时和大宝的联结足够紧密,难得吼了一次,也没问题的,我要做的就是说明原因,和他一起复盘。
平时多关注给孩子爱的储蓄,多关注自己的底层价值观,让孩子参与到我们自己的成长之路。这样的视角,一下子从当时的死胡同变得豁然开朗了。
原来学了那么多却仍然做不好,并不是我太笨或者不够努力,我需要做的是带着觉察,慢慢去和自己的过去和解;原来即使做的还不够好也没关系,因为我和孩子们的亲子关系已经非常牢固,并不会仅仅只是因为一次的“不够好”而倒塌;
原来对于一段关系的养护,真的不是一味盯着对方,或者愧疚自己,而是先去呵护治愈自己内心那个孩子。
接纳自己的独一无二,和自己的过去联结和解,与孩子一起更新重建底层价值观。
这是一件很有力量,也很治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