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夏天,似乎是越来越热了。甚至很多人都说,已经到了“离开空调活不下去”的地步。
可到底是天气真的越来越热了,还是人越来越不耐热了呢?似乎也讲不清楚。
记得我小的时候,夏天也是很热的。正午的时候你往院子里一站,那真的就像天上在下火。
那时候没有什么空调,连电风扇都是稀罕物。怎么办呢?
大树底下好乘凉。多数人只能拽一张竹席、一把蒲扇,往胡同里的绿槐树底下一躺,去趁风凉。
那么晚上怎么办?
上房。北方的房顶都是平的,上面完全可以开PARTY。
夏天的夜里,一家人摇着扇子躺在房顶上,看着满天的星星,聊聊村里的八卦,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等到半夜时分,露水下来了,温度有所降低,这时候再跑回屋子钻进蚊帐睡觉。
一个夏天,也就这样悠哉悠哉地过去了。
再往前头想,老祖宗们没有任何非自然的东西,他们是怎么过夏天的呢?
古人讲究“顺四时,适寒暑”,就是说要适应天时的变化,不要对寒暑一惊一乍。
关于夏天,《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意思是夏天不要发怒,“心静自然凉”。
我原本以为古人真的都会“心静自然凉”,研究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古人想出来的那些五花八门的消暑手段,今人看了也只能羡慕嫉妒恨。
01
看过《天龙八部》的人肯定都记得,小和尚虚竹与他的“梦姑”相会的地方,是一个大冰窖,里头储满了冰块。
那里阴冷刺骨,把梦姑冻得不行,一个劲往虚竹怀里扎,终于把小和尚给拿下了。
这个冰窖是属于西夏皇宫的。古时候,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里往往都有这么一个冰窖,冬天把冰存在里头,夏天就拿出来用。
《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冰块的机构,叫做“冰政”,负责人叫“凌人”,王室冰窖名叫“凌阴”。一到冬天,这个机构的职工们就开始采集冰块,入窖储存。
到了后世,市场经济发达了,有人专门在冬天储冰夏天来卖。
比如在明清时期的苏州,阊门外设有24座冰窖;寒冬腊月,窖主雇人戽水蓄于荡田,待冰结成敲凿于窖内。等到来年盛夏就加工成各种冰产品,满足市民需要。
这种营生其实在宋代就比较普及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
帝城六月日停午,
市人如炊汗如雨。
卖冰一声隔水来,
行人未吃心眼开。
(杨万里《荔枝歌》)
冰块的用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用来冰镇食物(类似冰箱),有的是放在容器里用来降温(类似于空调),有的是直接食用(比如冰棍)。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里面,有一种叫做“冰鉴”。这种大型容器分内外两层,夹层里放上冰块,里层放上美酒、水果,完全就是冰箱的效果。
冰鉴有镂空花纹的盖子,丝丝凉气自孔洞中飘出,那真是一室清凉。
不过后来人们逐渐发现,青铜器易传热,冰块融化很快。到了宋元明清,人们开始用木器盛放冰块,这叫做“冰桶”。
冰桶多用红木、花梨木等为内层,一尺多高,两尺见方,木料刷上清漆,里层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也有盖子,下面有底座,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满堂生凉。
02
冰块放到屋子里,肯定还是不如吃到嘴巴里更爽。古人很早就开始用利用储存的冰来制作冷饮了。
唐代还出现了公开出售的“冰棍”。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就冻成了冰棍。
会生活的宋代人更是把中国人在冷饮方面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至,那时候冷饮的品种,可以比现在要多。
就看《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就有沙糖绿豆、漉梨浆、木瓜汁、卤梅水、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种加冰的茶)、香蕈饮、紫苏饮、荔枝膏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橘雪泡、冰雪、沉香水等等。
是不是看着名字就流口水了?
到了元代,倾倒众生的“冰激凌”就出现了。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元世祖赏赐给他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的冷饮。
这东西的美味让马可·波罗欲罢不能,他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
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乖乖,原来冰淇淋也是中国人发明的啊!
03
不过冰淇淋只是个小儿科。为了防暑,热爱生活的中国古人还在造房子时动足了脑筋。
先秦时,大户人家会挖掘“窟室”,也就是豪华版地下室,吃喝玩乐都在里头。
到汉代,皇宫设有“空调房”,名曰叫“清凉殿”,内有石质床,上有晶盘盛装冰块,还有丫头在旁摇扇。
曹操更有创意,他在邺城造了个“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上面盖盖子,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实现了纯天然的“冬暖夏凉”。
不过要说创意,那还是唐代人。唐代宫殿设有机械控制的“空调”,用凉水来驱动扇叶,形成绵绵不绝的冷气。
宫殿四檐还装有水管,引水至屋檐上。凉水在屋内循环,室内温度随即下降,降温效果极佳,史称“座内含冻”。
宋代的皇帝老儿更会享受,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
他们还在皇宫架设鼓风机带动的风扇,对着数百盆鲜花吹,“清芬满殿”,骚情得很。
04
最后,放几首消夏的诗,静下心来诵读一下,也许真能“心静自然凉”呢。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荫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桥南纳凉》
宋·陆游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塘自在香。
《中伏日妙觉寺避暑》
宋·梅尧臣
高树秋声早,
长廊暑气微;
不须何朔饮,
煮茗自忘归。
《山中景》
元·释英
六月山深处,
轻风冷袭衣;
遥知城市里,
扑面火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