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认为余华的作品《活着》写得是如何活着,其实不尽对,因为作品多次描述了人的死亡。
如果你认为《活着》描述得是一个个人的死亡,其实也不尽对,因为作品描述得是一个人在面对亲人一个个离世后,活着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活着》是作家余华1992年的作品,最初在《收获》杂志发表,我手中的书是1998年5月第一版,12月份第九次印刷的版本。
1998年底,那会儿我刚20出头,买到《活着》后,一口气读完了小说,一次次止不住地泪流满面。后来,我在书的封三空白页写下了第一次的读后感受:
无论人之一生有多少磨难,
只要有坚韧的性格,
都可以承受下来并面对未来。
当人之将老,
所有的激情与热血,
都会为平实所替代。
没有人可以没有风浪地走过一生,
只有经历跌宕起伏,
只有经历痛苦、无奈、绝望、欢乐、憧憬,
经历人之一生所需经历得一切,
人之一生才完整。
而今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伙,已成中年大叔。当年只是当小说看《活着》,而今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看《活着》。时隔20多年,重读《活着》,发现自己还是一样地感动,一次次会忍不住留下眼泪。只不过本次重读,我更多的从其他角度更深入地分析这部作品。
那么,《活着》究竟为什么会如此感动人?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从小到大,我读过的小说可以说数不胜数,但是没有一部小说能让我流下这么多眼泪的。背后的原因何在?我想最主要的应该有三方面因素,下面我们一一分开阐述:
一、动人的故事情节:
《活着》一书主人公跨越的时间段比较长,从国民政府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到三年自然灾害,最后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几乎跨越了50年的时光。而主人公福贵,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在他几十年的漫长生涯中,作者又给他注入了太多的大悲大喜。通过五次间断性回忆,作者让福贵老人讲完了自己的一生。
1.倾家荡产•父亲病逝
福贵年轻时身为地主家少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有人背,逛街有人骑。
“上私塾时我从来不走路,都是我家一个雇工背着我去,放学时他已经恭恭敬敬地蹲在那里了。”(详见P8)
“我经常让她背着我去逛街,我骑在她身上像是骑在一匹马上。”(详见P10)
这就是福贵年轻时所过的生活。福贵生活的转折点,出现在赌博输掉所有的家产后。福贵一夜之间,从浪荡公子哥,沦落为雇工一样的穷人。
“我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走到了城外,有一阵子我竟然忘了自己输光家产这事,脑袋里空空荡荡,像是被捅过的马蜂窝。”(P21)
倾家荡产后,福贵的爹急气交加,不久死去。老丈人带着他的妻子家珍,离开了徐家,一家人就这样因为福贵的赌博弄了个妻离子散。
以上内容均在福贵的第一次讲述中一一呈现,福贵的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大灾难。
2.母亲病逝•龙二被毙
福贵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生病了,福贵只好去城里找大夫抓药。没想到祸不单行,却被国民党的军队抓去当了壮丁,而且一去就是近两年。
在这两年里,福贵一次次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他的两个好友,老全死在战场,他和春生死里逃生。
战争从来都是对人性的极端考验,也是在战场,福贵对生命的宝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段最艰苦的岁月,是什么支撑福贵最终活了下来?对家人最深切的惦念。
“我太想家了,一想到今生今世还能和我娘和家珍和我一双儿女团聚,我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地往南跑。”(P66)
“家珍说的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P71)
经历了生死的考验,此时的福贵知道了珍惜生命,知道了珍惜自己的身边人,知道了爱自己的孩子。
在这个章节,福贵浪子回头,回归本心。
3.家珍生病•有庆夭折
一家人在一起了,日子终于可以安安生生地过了,但是贫穷却一直困扰着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福贵和家珍只好把凤霞送了人,好在过了不久凤霞又跑回来了,一家人又生活在了一起。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大伙都吃上了大锅饭。紧跟着就是全国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
家珍得了软骨病,已经不能下地干活了。雪上加霜的是,在一次医疗事故中,有庆也因失血过多夭折了,造成事故的始作俑者竟然是春生的老婆。
命运又一次摧残了这个家庭,让这个家庭一人变残,一人致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第一次在这个家庭上演。
“说着我们两个人都笑了,笑着笑着我想起了死去的儿子,我抹着眼睛又哭了。”(P130)
“夜里黑乎乎的,风吹在我脸上,我和死去的儿子说说话,声音飘来飘去都不像是我的。”(P132)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4.凤霞难产、家珍去世
有庆没了后,家珍的身体更虚弱了,走到了死亡的边缘。好在命运之手把她往生的方向拉了拉,又回到了阳间。
凤霞和二喜结婚了,为本章节增添了一些喜庆。二喜的能干和孝顺,更是让人欣慰。但是接下来凤霞产后大出血又去世了,家珍受不了打击,也终于撒手人寰。
一家人,被命运的车轮又活生生地拖走了两条生命。
“我在城里挨家挨户地去借钱,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一说起给家珍打口棺材,就忍不住掉眼泪。”(P137)
“说完我呜呜地哭了,家珍先是笑,看到我哭,眼泪也流了出来。”(P145)
“她一看到我们,眼泪哗哗流了出来,她扭着身体哭着看我们。我一下子想起凤霞十三岁那年,被人领走时也是这么哭着看我,我一伤心眼泪也出来了,这时我脖子上也湿了,我知道家珍也在哭。”(P153)
在凤霞和二喜这一段,是书中难得的一段看着让人觉得欣慰的文字,只是最终命运的魔手又夺去了两条人命,福贵身边的亲人越来越少了。
5.二喜遇难•苦根命短
凤霞和家珍死后,家里就剩福贵和二喜、苦根三个人了,福贵住在乡下,二喜带着苦根住在城里。
二喜一边干活一边带着苦根。日子本来已经够辛苦的了,不成想在一次搬运过程中突发意外,二喜又命丧黄泉。于是福贵带着苦根开始了一起生活。
此时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走进了农村生活。福贵带着苦根一起干农活,一起说笑话。我们在苦根的身上,总能看到有庆的影子。
可惜这爷俩的实际苦涩表面温馨的小日子,最终也未能得以延续。苦根7岁时,由于吃毛豆居然被活活撑死了。
命运之手最终只给福贵留下了他孤零零的一个人,独守残岁。于是他买了一头老牛,伴自己终老。
“那时候天冷了,我拉着苦根在街上走,冷风呼呼地往脖子里灌,越走心里越冷,想想从前热热闹闹一家人,到现在只剩下一老一小,我心里苦的连叹息都没有了。”
“我是老昏了头,给苦根煮了这么多豆子,我老的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
这就是《活着》的主要情节,命运之神一次次将一个人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掠去,然而这个人始终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仍然顽强乐观地活着。
二、对比鲜明的双线叙述结构:
如果我们将灾难看做《活着》的一条明线,那么生活中的温情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正是由于作者始终双线贯穿着行文,读者才会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一次次陷入感动不能自已。
1.放荡的年轻岁月
福贵年轻时,家境非常富裕。他所过的生活我们在《倾家荡产•父亲病逝》小节中已有摘录说明,所以在本节中我们不在赘述。
福贵在输掉全部家产前后的生活对比,可以说给读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真是一朝梦里仙境,一朝跌入草堂。
在第一小节,福贵先荣华富贵,后一贫如洗,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让人对赌博的恶果唏嘘不已。
2.家珍回家•福贵捡命
在第二次福贵的回忆过程中,家珍本来已经被老丈人接走了,但后来生了有庆后,家珍又回到了家,这是第二节中的温情片段。
“家珍走到我家茅屋门口,没有一下子走进去,站在门口笑盈盈地看着我娘。”(P45)
在福贵被抓壮丁后,经历了炮火连天的亡命生涯,而最终能够回家,包括龙二被枪毙了他却活了下来,也是第二节回忆中的温情画面。
“我总算回到了家里,看到家珍和一双儿女都活的好好的,我的心放下了。”(P68)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P71)
在残酷的行文叙述中,忽然跑出这样温馨的画面和文字,读者又怎能不和书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
3.凤霞回家•有庆有情
在福贵第三部分回忆中,贫穷一直困扰着这个家庭,但是在贫穷生活中有没有生活中的小快乐和小温情?答案是肯定的。
凤霞被送走后又自己跑回来,那一段就是生活中小温情的描述。
“凤霞躺下后,睁眼看着睡着的有庆好一会,偷偷笑了一下,才把眼睛闭上。”(P80)
而有庆成长过程中的勤快和懂事,读者读着也是很轻松的。只是在轻松的最后,伴随的是有庆最后夭折。真是小喜之后必有大悲,大悲之后必有小喜,作者就是通过悲喜事件的穿插,一点点调节着读者的情绪。
4.凤霞结婚•春生自杀
在福贵的第四部分回忆中,凤霞和二喜结婚了,这是全书最长的一段让人倍感欣慰的文字。
在本节,福贵的战友再次出现,并最终因不堪折磨自杀。
“说着二喜自己拉起板车就走,板车一动,低头笑着的凤霞急忙扭过头来,焦急地看来看去。”(P153)
“凤霞嫁到了城里,我和家珍就跟丢了魂似的,怎么都觉得心慌。”(P154)
“春生后来还是没有答应我,一个多月后,我听说城里的刘县长上吊死了。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P166)
5.成长中的苦根•同命的福贵
在福贵的最后一节回忆中,二喜和苦根都双双去世了,这是文章的大悲之处。至此,残酷的命运终于将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掠夺干净了。
此时的福贵几乎已经流完了自己一生的眼泪,他的生命中,已经没有更大的悲痛让他流眼泪了。
他买了一头牛,让牛陪伴他一起生活。本节中,成长中的苦根曾经是文中的一抹温情,不过最后那一点光亮也被一点点淹没了。只剩下老牛,陪伴着福贵过着平静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P187)
“到了傍晚,我们两个人就坐在门槛上,看着太阳掉下去,田野上红红一片闪亮着,听着村里人吆喝的声音,家里养着的两只母鸡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苦根和我亲热,两个人坐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P188)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我们两个很像,我嘿嘿笑,心想我早知道它像我了。”(P194)
这就是《活着》小说中藏着的一条暗线,明线写亲人的一个个死亡,暗线写生活中的一点点温情。在明暗交织中,读者的情绪被带动着、感动着,时而流眼泪,时而又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伟大魅力!
三、平淡又不失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不得不说,在叙写《活着》的过程中,余华是下了大功夫的。一部作品有三五句金句不足为奇,但是如果文章中金句迭出,就不得不叹服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扎实的生活积累了。
《活着》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太多了。在悲惨的故事背景下,一些诙谐幽默的句子,无疑能有效缓冲读者阅读的疲惫和沉重。下边谨摘录几句,和读者分享:
1.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对我爹说:
“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
2.队长拍拍我的肩膀说:
“这钢铁能造三颗炮弹,全部打到台湾去,一颗打在蒋介石床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吃饭的桌上,一颗打在蒋介石家的羊棚里。”
3.那天晚上我问他那个大胖子是谁,他说:
“是体育老师。”
我说了他一句:“他倒是像你爹。”
4.凤霞他们的枕巾上印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床单上的字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进。二喜和凤霞每天都睡在毛主席的话上面。
在《活着》一书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几乎是“哭”和“笑”了。在很多时候,书中的人物笑着笑着就哭了,有的时候,哭着哭着又笑了。
在《活着》一书中,有几句话反复出现:
“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
福贵最终也没有越来越有钱。他的一生沉沉转转,反反复复,年轻时的富贵终成南柯一梦,伴随自己的始终是一场又一场灾难。
只是历经生活磨难命运考验的福贵,已然看穿一切。人生一世就是活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活着以外的身外之物,终归不是自己的,只有活着本身是属于自己的。
在命运的车轮面前,你挡不住命运的流转,只是被裹挟着呼啦啦的走。但这个走下去的过程,就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