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四下基层”在全国范围内展现出的非凡实践力量,已经成为我们党的时代符号,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感。我们党一直秉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中作出重要批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如何更好地推动“四下基层”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
“四下基层”源起宁德,兴于福建,推向全国。这一工作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意,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紧贴人民、贴近生活,坚持群众路线,推进改革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种务实而接地气的工作理念和行动方式,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四下基层”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非凡的实践力量,根本在于其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最为宝贵的品质——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品格。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民情、纾解民忧、解决民难,始终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关怀和精准施策的务实作风,使得“四下基层”成为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也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四下基层”中,我们看到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切获得感。符号化的改革成果与人民生活的实实在在产生了共振,这种共振一方面反映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层面的日益显著改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在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心贴心沟通上。这种共振不断激发着各级党员干部放飞梦想、砥砺奋斗,也激励着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发展建设、团结奋斗。正是“四下基层”这种务实、接地气的作风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磅礴力量,塑造了我们党亲民形象,也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信赖。“四下基层”实践,注重的不仅仅是对基层的关怀,更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切了解和服务。这种实践促进了基层治理的创新,为农村注入了一剂活力之药。在这一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基层党组织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交融,他们真正走进农家,了解百姓真实的生活需求,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解决之道;我们看到了一大批平凡的人们在基层工作中“吃苦、尽责、担当、有作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层”无疑将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我们基层干部要立足实际,深入群众,增强政治定力,增强思想定力,增强组织定力,增强执行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增强为民务实的本领,不断增强推动实践创新和能力提升。近乡情更怯,沾土气息,才能更好地了解人民的疾苦所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四下基层”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基层治理中,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程度依然比较高,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水平仍需不断提升等等。“四下基层”,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作为青年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走近群众,聆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群众拥护,为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