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当下
每年五六月,媒体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标题,大学生最难就业季,而今年人社部已经表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全国大学毕业生795万人。
根据腾讯浏览器的大数据,2016年毕业季,48%的95后毕业生选择了不就业,其中25%左右选择了继续升学,而剩余大部分都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似乎创业代表着自由,代表着对梦想的一种追求,或是实现财务自由的一条捷径。可难道创业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重新梳理下对大学生的认知,当下的中国如同二十年前的美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导致就业岗位每年增加的数量面临减少。而工业化时期,由于出现大量岗位,高中生都很好找工作,大学生更是被企业疯抢。但是很多人对于大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认为读了大学就高人一等,对于高等教育的收益产生了过高的预估,其实当下读大学不过是标配而已,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见我们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泡沫,当我们把泡沫挤出,需要认清自己对于企业的真正价值,我会做什么?企业需要我为其做什么?我认识到的很多学生,其实到了大四,还未想清这两个问题。而大家普遍的迷茫,其实是由于无知,不知职场是如何,不知创业到底好不好,这就是认知上的不足,而过来人的一些话,往往会让你的认知进行迭代。
认知就业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毕业一年以内的跳槽率为45%,随着95后进入职场后,这个数据还在继续增高,而毕业后三年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今后发展高度的关键期,可是由于早期对就业的认知的不足,导致诸多学生浪费了不少时间。
由于我从事校园市场六年多的时间,我看到有一类项目是帮助大学生修改个人简历,很多学生由于就业的焦虑,都特别迷恋这类项目,似乎简历写的好,一定能找到工作一样。可惜却不知,校园招聘,大多企业只看学生的四点信息:名字、联系方式、学校、专业,如果非要加上一点,那就是颜值。
作为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你的学校不佳,大多第一轮简历就被刷掉,根本无法到面试官的手上。为何如此残酷,企业的做法并不是没有道理,针对应届生,校内经历其实都大同小异,无非是些班级、社团之类的活动,然后参加几个比赛;而校外实习,不管还是在小公司或大企业,其实做的都是打杂性的工作,无本质的区别。而名校的毕业生,普遍而言,这些校内外经历也都会更上一筹。
那针对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出路在何处呢?绝对不单靠简历的优化。我们需要提高认知,反向去思考企业的招聘流程,通过家人、老师、参加活动积累的人脉,尽可能的去寻求内推,能够得到向面试官,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而就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则是大企业or小公司的选择,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大企业肯定是首选,不要觉得企业大了,机构臃肿,问题很多,其实小公司的问题更多,并且所有发展好的公司,都会由小到大的。对应的则是高工资or高发展的选择,针对非急缺钱的学生而言,显然应该追求高发展空间,也就是复利的效应。
但整个就业过程中,需要牢记一点认知,那就是让自己变的更好,求职时,自身能力强者,总有脱引而出的机会;工作时,选择大企业or小公司、高工资or高发展,重要的一点其实是直属的老板,直接带你的那个人,他将对你的职业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大企业里遇到个差老板,结果一样是悲剧。
认知创业
当下很多大学生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然而由于对创业的认知不足,更多却是对就业压力的一种逃避,或是一种盲目跟风。当我们很多人羡慕创业者的光鲜之时,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窘迫,而创业的失败率,则在95%以上。
何为创业?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何为创业者?罗胖认为,只要一个人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的人达成写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那么他就是一个创业者。
我2015年在50余所高校,做创业相关的分享,都提出了自己观点,那就是我并不支持大学生创业,因为大多校园创业者都并未想清创业到底是何事。创业不应该把当作一件很酷的事,于是跟风去尝试,我见过很多学生创业花的钱都是父母好不容易攒下的,由于缺乏经验,被肆意挥霍掉。我也见过不少创业过的学生,心态浮躁,难以平静下来,好好的去找一份工作。当我们认知到创业的那些艰辛之时,或许尝试的想法会理性很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是比尔盖茨还是乔布斯,他们从不会否认大学教育的意义,并且当我们熟悉美国的教育体制后,就会很清楚他们当初很大程度并不是自己想辍学,而是创业与极重的学业压力难以兼顾,留在学校也无法毕业。大学的基础教育,对于我们这一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创业为幌子耽误学业,真的是得不偿失。
可见,当认知不足之时,盲目的选择创业或者就业,基本都已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