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喜欢叫我“书呆子”,这倒不是因为我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因为我闲来无事时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就是看书和发呆,而我私以为这两件事对保持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不过,到底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徜徉于书海之中的呢?我觉得,最早应该源于儿时自己对童话故事的那种痴迷。那些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那些公主王子的浪漫爱情,那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仿佛有魔法一般令我沉醉其中。那时,也许我便步入了书本的殿堂。
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不谙世事,最喜欢听母亲给自己讲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为神奇的海底世界的而惊呼,为美丽的小美人鱼而惊叹,为英俊的王子而欣喜,为故事最后的结局而哀伤……那时,我还不懂得什么是无私,什么是爱,依稀只明白小美人鱼不杀王子是对的,因为她很爱很爱王子。但所谓的爱到底是什么我却没有任何概念,只是固执地觉得小美人鱼是一个懂得去爱的人。或许,正是儿时的这些点点滴滴,让我始终都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正是它们渐渐地让我懂得了去爱,去追求爱,去珍惜爱。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花开花落,成长的历程中阅历渐丰,学时渐广,我不断接触各种不同的书本,感受其中精华,品味其中滋味。在这些书中,印象最深的或许是大学时无意间看到的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吧。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他们二人虽有主仆之分,却情同手足。直到一场风筝比赛后,他们二人的友谊受到了考验,懦弱的阿米尔背叛了哈桑。可是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于是,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旅。
有的时候,我们很羡慕也很向往那种“高山流水”式的中国古老的友情,很想体验一下那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觉。所以,当看到书中阿米尔和哈桑的简单纯真的友情之后,我总是感慨颇多。虽然他们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少爷,一个是身份卑微的仆人,但他们两个是喝一个同一个人的奶水长大的,按他们的说法他们就应当情同手足,最后也证实了他们的确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一起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恶作剧,做风筝,斗风筝,追风筝……在喀布尔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他们两个的足迹和欢声笑语。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他前面保护他,不仅因为阿米尔是他的主人,更因为他们是好朋友,要患难与共的那种。这是书中的友情,而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此类动人心弦的友谊,不是吗?
或许,这是命运的安排吧,在书中,阿米尔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是爸爸,而哈桑则喊出了阿米尔。或者,这也是悲剧发生的一个前兆吧。阿米尔一直仰望着父亲,想要得到他的认可和赞赏;而哈桑则永远以阿米尔为中心,纵使被百般欺辱也要守住阿米尔的风筝。可是阿米尔呢,因为自己的懦弱、胆怯,眼睁睁看着哈桑被欺凌,却没有勇气上前施以援手。后来,他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甚至诬陷哈桑偷盗,逼得哈桑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切,哈桑其实都清楚,只是他永远在为阿米尔着想,愿意默默成全他而已。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都有些讨厌阿米尔,可是最后阿米尔再度回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却令我感动不已,其实这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救赎吧。因为他也只是俗人一枚,会犯错,会自私,但也会学着去改变,去爱。这样不完美的阿米尔也许才更加真实。
无论故事的结局如何,我却偏爱描写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时光的那部分,看着看着总会为书中那种友情而动容落泪,仿佛它触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处。在他们两个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懵懂岁月。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童年的玩伴,彼此形影不离,一起等待上学放学,一起去村子边的小河里捉鱼和小蝌蚪,一起偷偷摘过别人家种的的桃子和苹果,一起去田野里比赛放风筝。有时候我们会吵架,会讨厌彼此,原因简单的甚至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对方和别的小朋友走的近了些,也许是因为对方不小心忘记了自己的生日,也许是父母在自己面前夸赞对方很聪明……那时我们单纯而又敏感,甚至有点傻傻的倔强,但是那不就是青葱岁月中最有趣的故事么?那时的岁月真的很美,很真,让人难以忘怀。
其实,读书就像是在阅读人生,阅读世界,我们对于书中的故事和人物,或相信,或怀疑,或好奇,或艳羡……有时我们是读者,有时我们也成了书中的人物和主角了,因为我们总能从书中的故事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风筝到底代表着什么呢?亲情、爱情、友情、救赎、正直、诚实、善良……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是追风筝的人,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奔跑追逐,追逐着那些生活中的美好。因为风筝一直都在,而追风筝的人也从未离开。
也许,读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并不是书本里面的铅字和插图,而是蕴含于书本之中无形的一些东西。那些东西看似无形却力量强大,或给予我们生活的智慧,或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或令我们拨开云雾重获新生。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如此,从书本中所得到的财富,恐怕是无法用金钱所能够估量的。
我愿继续与书为友,共享人生的细碎时光。